第二百九十三章:陰陽相生相合道.(第1/2 頁)
李乾宸前世古時,夏至節氣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夏至是太陽星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間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其實嚴格來講,“節氣”反映的是季節、物候、氣候變化規律,而“陰陽五行”即屬於“干支”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夏至這天陽星氣盛,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陽力最盛的一天,具體哪天陽氣最盛依據干支推算。夏至這天,太陽星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水藍星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星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在李乾宸前世,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大暑為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正值伏中。在玄嶺之南都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也就是伏茶的習俗;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飲的茶,這種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在天都大陸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送大暑船,是靜蘭古原一帶的民俗。
立秋,表示秋天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大荒之南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靈朝時期出版的《首元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處暑,暑盡天涼,炎熱的天氣將於是日結束。農諺有:“處暑不種田,想種等來年”,“過了處署不種秋,就是種上也不收”,但可種蕎麥,俗諺雲:“處暑蕎麥甭等肥”。“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曆七月十五左右,李乾宸前世的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眉都,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東華州在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青朝李靈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膚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東華大州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後來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祭月,在東華州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李乾宸前世的古時在廣華部分地區,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此時各地秋意濃,天氣晴好,適合外出賞秋,尤其是登高望遠。九月節,寒露、霜降、重陽到,最美夕陽紅
李乾宸前世在古時,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九月節,寒露、霜降、重陽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明顯增加,血液迴圈增強,腦血流量增加,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東華大州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透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古時候在東華大州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餈粑在南荒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東華州南荒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俗俗語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說法。舊時每到大雪節氣,在南荒的一些地方,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準備醃肉,稱為“鹹貨”。這種醃製的食物,一方面是為了過年做準備,另外其實也有便於儲存的考慮。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