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村莊的變化1(第1/4 頁)
在李家村,今年村裡的年豬格外多,足足養了三頭,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紛紛感嘆道:“今年可以過個肥年了,這可真是件大好事啊!”李抗日也跟著點頭附和:“當然是好事,農民有足夠的口糧,可以支撐明年的吃喝,這是最大的好事。”
然而,李抗日的臉上卻隱隱透著一絲愁容,他皺著眉頭,若有所思地說:“是啊,這是好事啊!但是我這心裡怎麼就不知足呢?”張集聽到這話,滿是疑惑地看著他:“嗯?李抗日哥你什麼意思?”李抗日嘆了口氣,緩緩道出心中的困惑:“今天我賣糧,去縣城裡看了。淮北最近兩年發展的很快啊,工廠都多建了好幾個,新的商場也蓋起來了。裡面的東西好啊,什麼都想買。但是咱們農民摸摸口袋,你猜怎麼著?沒錢!”他雙手一拍,臉上浮現出自嘲的笑容,語氣裡滿是無奈。
張集沉默片刻,然後緩緩開口:“嗯,農村缺乏現金收入,這是一個問題。我跟在焦裕祿書記身邊學習的時候,焦裕祿書記就和我說過。中央對於這樣的問題也很重視。”李抗日趕忙追問:“中央是怎麼說的?”張集想了想,認真地說:“農村經濟散、亂、小,單一自耕農既無法承擔擴充耕種的成本,也缺乏抵禦外力的風險。往往一個小旱就能讓一個殷實的自耕農家庭直接返貧,甚至是家破人亡。”
李抗日聽了,一拍巴掌,眼睛一亮:“說的太對了!農村靠天吃飯,咱們修了水庫不也要老天下雨嗎?雨多了,雨少了都是事兒。”張集接著說:“是的,所以焦裕祿書記在大營區工作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同時書記還和我說過,農村多為自耕農,可以獲得的現金收入少。往往無法承擔更貴的城市工業產品。”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農民既無法享受到現代化商品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導致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經濟交易成本無限度拉高。為了獲得更多現金收入,農民往往要在農閒時期出門打短工。但是短工的收益很難保障,甚至有的短工還具有一定危險性。”
說到這裡,張集想起了毛主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便接著說道:“毛主席曾經說過,我們國家還有幾億農民生活在十六世紀。焦裕祿書記說這是主席在告誡我們這些基層工作者,世界已經二十世紀了,我們的農民不能還生活在十六世紀啊。”李抗日聽了,深有感觸地說:“是啊,能過好日子,誰要活在十六世紀呢?但是你看看,咱們李家村現在的農民可以吃飽飯了吧。但也只是吃飽飯。一個農民全年的現金收入只能相當於一個城市工人一個月的工資。”
他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說道:“你看看李四妹的那個老公高宏民吧。他在鄉里也就是個拖拉機手,一個很普通的工作吧。但是在我們村裡多少人羨慕啊。”張集點了點頭,表示理解。李抗日又說:“還有李四妹的那個弟弟李伍,他讀了初中,是我們村學歷最高的。但是他想著的是什麼呢?讀好書去縣裡找個工廠當工人。當然,這個想法沒錯,我們李家村要一箇中學生幹嘛呢?留下來種地嗎?”他自嘲地笑了笑。
但是,李抗日的臉上又浮現出一絲憂慮,他坐在火盆邊上,用一根燒火棍扒拉著火盆裡的炭火,沉聲說道:“但是張集老弟啊,你就沒覺得這裡有些說不通的事情嘛?”張集看著他,不解地問:“嗯?”李抗日道:“你想啊,李四妹這樣的好姑娘都想嫁到鄉里縣裡,找一個工人當丈夫。李伍這樣聰明的孩子都想讀了書,以後離開李家村到縣裡鄉里當工人。”
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當然,這些都無可厚非。人都想要過好日子,我完全理解他們,也支援他們。”但是,他話鋒一轉,又說道:“可是我作為村支書我就會在想。李四妹這樣的好姑娘和李伍這樣的聰明小夥都離開農村了,那我們村裡剩下來的都是些啥歪瓜裂棗啊?”張集聽了,沉默不語,李抗日又說:“就這些歪瓜裂棗以後還要拼命的往鄉里縣裡擠呢。”他的話雖然有些直白,但卻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李抗日說了一個大實話,張集陷入了沉思。李抗日又說:“你我都打過仗,我就問如果一個部隊裡沒有一些聰明的、有血性的骨幹作為支撐,你說這個部隊能打好仗嘛?”這話把張集給問住了。因為國民黨軍隊裡確實沒多少聰明和有血性的。因為聰明和有血性的要麼被整死了,要麼投誠了。不過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李抗日的話,因為國民黨軍隊真的打不好仗。所以張集點了點頭:“確實。”
李抗日嘆了口氣,無奈地說:“所以啊,咱們村裡只會越來越差。因為人都要走了。除非以後中央下一紙文書,讓農民以後只許種地。”張集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