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氣的三總管(3)(第2/2 頁)
游擊戰初期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成為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的基本原則。這一遊擊戰術的核心也就是“襲擾”二字。
三、交好鄰邦,以靜制動。
他解釋說::“大周疆土,跨據函谷關和黃河,暗蓄席捲天下之神威,持有高屋建瓴之優勢。太祖上受天命,使萬物更新,因此二十四年之中,得建大功。向南平定長江、漢水,向西平定巴郡、蜀郡,邊境以外無可憂慮,黃河以西也已平定。只有趙、魏,偏偏阻塞不通,正是因為我們三面多有戰事,才沒有餘暇東征,於是使漳河、滏水的遊魂們苟延殘喘到今日。從前勾踐滅亡吳國,尚且等待了十年;周武王乘亂起事,還不得不兩次舉兵。如今倘若存下待時之心,坐等時機,微臣以為還應與鄰邦交好,申明盟約。安定人心,和諧外交,互通貿易,恩惠工匠,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是長治久安之策,可坐觀對方被我吞併。”
評:打仗嘛,除了要有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還要有一個良好的於己有利的外部環境。我們看到秦滅六國之際,也是先派出張儀、蘇秦等人,出使各國,拉幫結派,煽風點火。要打鄰邦,就要結交遠國。許以金錢,許以城池,許以土地,許以美女。遠交近攻,讓他們跟自己站到一起,至少不跟著添亂。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出師的勝率,達到預期的作戰目標。
現在我們看到美國打擊阿富汗,打擊伊拉克等等,都是聯合一大幫國家群毆。有的人就會感到奇怪: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打一個幾乎沒什麼還手能力彈丸小國,至於拉這麼大的架勢嗎?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
上奏後,武帝從善如流,很快派出一批批外交使團,攜帶豐厚禮品訪問各國,展開了一系列和平外交攻勢。
當然這只是演戲,武帝不斷向國際社會揮動橄欖枝,然而一回到家裡,就狠命地磨刀。
經過一番準備之後,武帝感到刀磨得很鋒利了,就公開撕下了和平的偽裝,開始大舉入侵齊國,歷經兩次征戰終於掃滅齊國,平定了太行山以東地區。其步驟方法以及最終結果,同韋孝寬的原先的設想完全一致。至於滅齊的經過,這個我們在《武帝滅齊》裡已經做了詳細的描述,不再重複了。
人才啊,這就是人才。
得人才者得天下。
所以我們講,韋孝寬不是一般的武將。人們常用“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來讚美諸葛亮的才幹,這樣看來,韋孝寬絕對有孔明之才。
正因為有才,朝廷才一再重用他,年近七十了還不准他退休。現在我們建立的退休制度非常好,表現了社會的文明進步。但也應該看到它的另一面,讓一些很有才能又想發揮餘熱的人離開崗位,也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建德五年(五七六年),武帝東征,經過玉壁,視察這裡的防禦工事,十分感嘆讚賞,看了好一會兒才離開。工事修得好,只是一個方面,能守得住才是硬道理。當然,你也可以從修築工事這個細節上,看出一個指揮官的才能。
朝廷認為玉壁是交通緊要之處,除了韋孝寬無人能夠鎮守,所以他要求退休的事情就被無限期地擱置了下來。朝廷也給了他很高的政治待遇,任命他為大司空,出任延州總管,升上柱國。
大象元年(五七九年),韋孝寬又被任命為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諸軍事、徐州總管。
當然,在韋孝寬的軍事生涯中,還打過許多精彩戰役,因為時間關係,就不再一一贅述了。因為我們馬上要欣賞他和尉遲迥之間的精彩對決。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讀♂絲♂路♂文♂學♂網*♂.su♂ns♂il♂u.c♂om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