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皇后(2)(第1/2 頁)
人都有背運的時候。獨孤信的黴運很快來了。
正當獨孤信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的時候,東魏又派高敖曹、侯景等將領率大軍前來征伐。
高敖曹、侯景不是田八能,人家是真有能耐。特別是那個侯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侯景之亂”,就是這位的傑作。一個人攪得幾個國家都不得安寧,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梟雄。
這一回無論從哪方面看,獨孤信都沒有一點勝利的希望。更為令人擔憂的是,他連退路都沒有了,只有等著被人包餃子,然後吃掉。
當然,他還有另外一條路,那就是逃到鄰邦梁國,如果他不想死的話。
無奈之下,他選擇了後者。獨孤信率部逃到梁國,而且一呆就是三年。五三七年,也就是在他躲難三年之後,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國。
獨孤信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他對於自己的擅自逃離祖國的行為做了深刻地自我反省,並上書請求治罪。
魏文帝是一個開明的君主,他把獨孤信的問題交給尚書討論。
七兵尚書、陳郡王元玄等商議,認為“邊將督軍,恭行上天之賞罰;軍隊被殲而至大敗,國法不會放過。荊州刺史獨孤如願,身當重任,遠襲襄、宛,斬殺敵軍主帥辛纂,傳示其首級於京師,論功應當賞賜。可惜他未能善始善終,迅即淪落於他國,違背了朝廷的期望。然而他孤軍數千,並無後援,賊眾我寡,實難自保。皇恩已降,不應再繩之以法。從前秦國寬恕孟明,漢朝赦免廣利,他們後來都能改過立功,名垂青史。拿今天來比擬古人,也有成規可循。臣等商議,請陛下赦免獨孤信的罪過,恢復他原來的職務。”
魏文帝下詔說:“獨孤信荊、襄之戰,實有大功。既遇強敵,力盡道阻,不肯降賊,還朝無路,權宜之計,不足為錯。避難江南,履順入險,情義始終,實可讚歎。況且謙虛退讓,誠心謝罪,如果只商議降恩免罪,則不合隨勢而宜、變通事理之道。”
獨孤信最終被免於處罰。我想其中有三個原因:
一、獨孤信平時人緣不錯,朝中大臣沒有落井下石。
二、皇上厚愛此人。要知道皇上要處罰一個人,罪責總是能夠找到的。當然,皇上要寬恕一個人,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官斷十條路嘛!何況還是皇上。上古就有”殺之,三;宥之,三”的說法。就是說,殺,能說出三個理由;不殺,也能找出三個理由。當然,這裡的“三”,不是確數。
三、天下大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獨孤信更是人才難得。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殺了此人,實在可惜,於國不利。
有這樣三個原因就足夠了,獨孤信殺不得,還要重用。於是轉任驃騎大將軍,加侍中、開府銜,其使持節、儀同三司,原先的浮陽郡公之官爵照舊。
不久又出任領軍,隨從太祖收復弘農,攻克沙苑。
因為戰功,改封河內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戶。
不久又被起用為大都督,率軍與馮翊王元季海進入洛陽。獨孤信威名遠揚,潁、豫、襄、廣、陳留等地民眾相繼歸附。
五三七年,東魏將領侯景等人率軍圍攻洛陽。對了,就是那個把獨孤信趕出國門的老對頭,這回又找上門來了。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獨孤信據守金墉城,給來犯之敵以堅決地痛擊。侯景原以為對方是軟柿子,可以迅速攻陷城池,沒想到這個昔日的手下敗將,竟然死打硬拼地堅持了十幾天。
侯景久攻不下,糧草告急,更為要命的是,獨孤信的援軍就要到了。
“算你狠!”侯景對著金墉城長嘆一聲,下令撤軍。
不久,獨孤信出任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起初,這個地方的官員昏庸懦弱,政令悖謬,各種案件堆積如山,多年不能裁定。獨孤信到秦州後,立馬大刀闊斧整頓吏治,多年的案子都被迅速解決了,公事再無積壓。
他以禮義教化百姓,勸他們耕田養蠶。幾年後,公私兩家都富足起來,流離的百姓有數萬家自願歸附。由於他誠信之名遠近皆知,所以太祖賜名為“信”。這就是“獨孤信”名字的由來。
後來,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人山定,涼州刺史宇文仲和等人起兵反叛,都是獨孤信發兵討之。隨著勞苦功高,他又被授為大司馬、柱國大將軍、尚書令。孝閔帝登基後,又升他為太保、大宗伯,晉封衛國公,食邑一萬戶,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之干城。他的六個兒子也都受到封賞,可謂風光一時。
但物極必反,月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