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一徵高麗(1)(第1/1 頁)
四十一、一徵高麗(1)
大業三年,公元六零七年六月。
楊廣北巡,到啟民可汗營帳的時候,恰好高麗使者也在那裡。啟民不敢隱瞞,就讓他覲見楊廣。黃門侍郎裴矩勸楊廣說:“高麗本是西周時箕子的封地,漢晉時代都是中國的郡縣,如今卻不稱臣,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先帝很長時間就想征伐高麗,但是由於楊諒不成器,以致師出無功。如今陛下君臨天下,怎能不征伐它,而使文明禮儀之境,成為荒涼野蠻的地方呢?今天高麗的使者親眼看到啟民舉國歸化中國,可以趁他恐懼時,脅迫高麗派遣使者入朝。”
楊廣採納了這個建議。他讓牛弘對高麗使者宣讀詔旨說:“朕因為啟民誠心地尊奉中國,所以親自來到他的營帳。明年朕將要去涿郡,你回去時告訴高麗王:不要心懷疑慮,只要能真心報答朕的養育之恩,朕也會象對待啟民一樣對待你們。但是,假如不來朝見,朕將率領啟民去巡視你的國土。”
這番話與其說是外交照會,不如說是赤裸裸的軍事威脅。
使者回去後如實稟報,高麗王高元也沒有什麼積極的反應,既沒有親自來朝,進覲的禮禮物也少得可憐。這讓楊廣很生氣,於是就想狠狠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藩國。
征討高麗看似一場十分偶然的事件。
事實上並非如此。
遠在楊堅當政時期,征討高麗即作為既定的國策。五九八年二月,楊堅以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率領三十萬大軍首伐高麗。不料到了六月,因為發水,後勤補給斷絕,軍隊沒吃的,加上疫情氾濫,而即將到達平壤的水軍又遇到大風,許多戰船湮沒。大軍苦苦堅持了幾個月,非戰鬥減員太多,“死者十八九”,所以這仗沒法打了,只好班師。
這場戰役,高麗幾乎是不動一槍而獲全勝。
當然這樣也好,因為它給楊廣留下了一個建立武功的機會。
前面我們說了,他想做千古一帝,光在國內蓋屋挖河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需要開疆拓土。
只是這個計劃並不順利。
大業五年年末,楊廣正式提出征服高麗的計劃,但遭到了大臣們普遍而堅決的反對。
他們反對的不是這個計劃本身,而是計劃實施的時間。
這些持反對觀點的大臣們認為,國家這些年一直大興土木,百姓已經精疲力竭。由於“役使嚴急,丁夫多死”,老百姓已經不堪驅使了。
從作戰條件上講,也是困難重重。
高麗與隋朝雖是鄰國,但在相接的地域,卻全是荒無人煙的森林和沼澤,行軍極為不便,後勤保障也難以維繫。從某種意義上講,打仗就是比後勤,後勤跟不上,就意味著戰爭必敗。另外從戰術上講,還要建立水軍,水陸並進,互相配合,才能確保成功。這就需要製造大量戰船。如此繁重的勞役,絕非眼下的百姓所能承受的。他們希望皇上能推遲這個作戰計劃,最好後推三到五年,給百姓多留一點休養生息的時間。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反對派的意見是正確的。
然而此時的楊廣已經嚴重地自我膨脹,他根本聽不進大臣們的勸諫。這麼多年,他一直站在權力的頂峰,接受大家的歡呼和朝拜。他已經飄飄欲仙了,他不知道世界有什麼困難,他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他做不了的事情。
他認為高麗就是一個軟柿子,大軍一到,即刻蕩平。如果要讓百姓休養生息,那就等滅了這個不聽話的小國再說吧。
現在,楊廣向他的臣民發出了最明確和最堅定的訊號:必須統一思想,避免雜音,堅決完成征討高麗的歷史重任。
但是,他不知道,這個重任帝國真的承受不了了。
六一一年年二月,楊廣到達涿郡(現北京),正式下詔征討高麗。
從此開始一直延續到七月,是繁重而艱難的戰前準備階段。
楊廣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到東萊海口負責建造三百艘戰船。元弘嗣不敢怠慢,立即帶領一幫官吏趕赴工地督促造船。為了趕工期,監工門讓工匠、役丁們晝夜站立在水中,不準休息,以至於許多人腰下都潰爛生蛆,病死累死的人有十分之三四。
有人認為這個數字可能是使用了誇張的手法。但如果我們瞭解了大總管元弘嗣的來歷,你就會覺得這個死亡數字未必就是憑空捏造。
事情要從六零三年說起。這年八月,幽州總管燕榮被文帝賜死。♂絲♂路♂文♂學♂網*♂.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