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楊諒造反(1)(第1/1 頁)
三十六、楊諒造反(1)
六零四年正月二十一日,隋王朝為楊堅發喪。
古語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因此,楊廣的登基典禮,也在同一天舉行。楊廣從此鹹魚翻身,由太子變身天子,成為大隋帝國的第二任掌門人。
為了免除後患,楊廣登基之後,立即下令縊殺了囚禁中的廢太子楊勇。如此兇殘歹毒,讓楊廣的五弟、時任幷州總管的漢王楊諒後背發冷,頓生兔死狐悲之感。楊諒想到自己轄地廣闊,權傾一方,已經引起了二哥的猜忌,他收拾了楊秀,殘殺了楊勇,下一個目標該是自己了。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
楊諒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在當年八月起兵反叛。
楊諒做過多少年的地方霸主,他還是有些膽量的。他親率大軍,直逼京師,準備拼死一搏。
楊堅有五個兒子。老大楊勇很早就被立為太子,所以一直陪伴在其左右,而老二楊廣、老三楊俊、老四楊秀都是十二三歲就出任地方總管,成為坐鎮一方的諸侯。只有楊諒到二十二歲才離開父母,出任幷州總管。這主要是因為楊堅寵愛小兒子,放出去有點捨不得。古語說,偏心的爺孃疼小兒。這話不假,父母和小兒子之間,往往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感情。
文帝讓他做了幷州總管,也體現了對他的器重。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幷州的範圍很廣:西起崤山,東到滄海,北至邊塞,南至黃河,此中的五十二州都隸屬於幷州,這實際上等於把原來的北齊的地盤都封給他了。
不僅如此,楊諒還得到文帝的特別授權:可以便宜行事,可以不拘泥於法律條文。這就是說,幷州這個地界,楊諒擁有了獨立的行政權和獨立的司法權。這就等於給了他一個類似於獨立邦國的權力。不單如此,文帝還特許小兒子自己鑄錢,擁有自己管轄範圍之內的貨幣。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楊諒擁有了一個類似於獨立邦國的權力。
權力催生野心,所以楊諒敢於和楊廣叫板。
有兩個原因促使他下定了造反的決心。
一是太子楊勇因讒言被廢黜,蜀王楊秀蹊蹺獲罪。楊諒感到如果自己再不起來抗爭,估計下一次的刀就該架到自己脖子上了。
還有一個直接的原因,這也是他舉兵反叛的導火索。
文帝死後,楊廣密不發詔書,他偽造了一份文帝的詔書,派車騎將軍屈突通召楊諒入朝。目的就是等他到京後,伺機把他幹掉,從而徹底搬掉這塊阻擋他通往帝王之路的絆腳石。
但問題就出在這份詔書上。
這份偽造的詔書被楊諒看出了破綻。原來,隋文帝老謀深算,為了防止有人假傳聖旨,很早就和漢王楊諒有過密約,說:我發給你的璽書除了玉麟符相契之外,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在敕書上的“敕”字旁邊多寫一點。如果不符合這個特點,就說明是假詔。
楊諒一看見這個假璽書,心裡一驚,馬上就意識到老爹完了,二哥要向他下手了。
除去這兩個原因之外,還有兩個人的極力攛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兩個人也不簡單,一個是一個叫王頒,一個叫蕭摩訶。
這兩個人我們在《楊堅伐陳》一節裡都介紹過了,大家都很熟悉了。
王頒本來是南朝中的梁朝大將王僧辯的兒子,梁朝滅亡後進入北周。此人不僅精通經學,而且熟讀兵書,頗有智謀,自認為有將相之才,但是因為出身南方,在隋朝一直沒有受到重用。蕭摩訶是江南陳朝的降將,到隋朝之後也備受冷落。我們知道,隋文帝時期重用的都是關隴貴族,所以這兩個南方人的籍貫就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前景。他們文韜武略,卻難以施展,難免憤憤不平。現在他們看到楊諒有造反之意了,就一起出來煽風點火。
他們還給楊諒唸了一首據說是當時流行的歌謠:
一張紙,兩張紙,客量小兒做天子。
楊諒一想,自己小名就叫“阿客”,大名叫“楊諒”,又是家裡最小的兒子,這所謂“客量小兒”,不就是在說我嗎?這個童謠說明,我要“得天命”、“當天子”了!
如果說楊諒本來還有一點猶豫,那麼經過這兩個好事者的一番攛掇,就真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
兄弟之間的猜忌,終於演化為一場流血的戰爭。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讀♂絲♂路♂文♂學♂網*♂.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