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薛道衡之死(1)(第1/2 頁)
二十一、薛道衡之死
伐陳的故事還要從公元五八四年說起。
五八四年十一月初四,隋文帝派遣兼散常侍薛道衡等人出使陳朝,並在臨行前告誡薛道衡說:“你應當明白朕的意思,不要在言辭上與對方爭高低。”
薛道衡當然明白,這次的任務不是去炫耀大隋的國威,而是去刺探陳朝的虛實,從而為文帝的下一步行動提供決策依據。
說起這個薛道衡,那可是大隋王朝鼎鼎大名的才子,所以我們有必要重點介紹一下。
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人。祖父薛聰,西魏齊州刺史。父親薛孝通,常山太守。所以薛道衡也算出身世家,只是他的命運不太好,六歲就成了孤兒。
不過這孩子學習刻苦,十三歲時寫下《國僑贊》,文辭、情致都讓人稱道。只是那時候還沒有“新概念作文大賽”,要不也一定能像韓寒那樣拿個金獎。
後來從政,北齊武成帝作丞相時,召他為記室,武帝時候又升至太尉府主簿。一年多後,他兼任散騎常侍,負責接待北周、陳國的使者。
北齊滅亡後,他又成了北周武帝的部下。反正,只要是人才,在哪裡都是香餑餑。
隋文帝為北周丞相時,薛道衡隨元帥梁睿攻打王謙,任陵州刺史。大定元年(五八一年),任邛州刺史,後來又授他內史舍人。
這年,他兼任散騎常侍,又奉命擔任出使陳國的大使。之所以被任命為出使陳國的大使,是因為他比較早地提出了伐陳方略。
江南陳朝可以說是得了中國文化的真傳,書卷氣很濃,脂粉氣也很濃。國中之人,女人愛美,男人愛詩。陳後主就是一個著名的詩歌愛好者,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之下,朝廷內外都瀰漫著一股濃烈的詩歌氣息。作為外國詩人的薛道衡,也深受陳朝的推崇,每有所作,陳國人無不吟誦。
在一個用刀槍說話的時代,喜歡文藝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李煜擅詞,趙佶工畫,他們都具有藝術家的氣質。但捍衛一個國家需要的是不是藝術氣質,而是英雄氣質。
所以他們都把國家給弄丟了,現在輪到陳叔寶這個文藝家了。
開皇八年(五八八年)討伐陳國時,薛道衡擔任行臺尚書吏部郎,同時兼管文秘。
隋軍臨江,高熲夜坐軍帳之下,對他說:“今日之戰,能消滅陳國嗎?請你說說看。”
薛道衡回答說:“凡是評論大事的成敗,先要用大理來評判。
《尚書·禹貢篇》上所記載的九州,本是王侯的封域。東漢之末,群雄並起,,孫權兄弟於是佔有吳楚之地。晉武帝受天命即位,不久就吞併了東吳。永嘉之亂,晉室南遷,從此天下又遭分割。從那以來,戰爭不息。壞運完了,好運就來了,這是不變的天道。郭璞說過:‘江南偏於一隅,稱王三百年後,還是會與中原統一’。現在,三百年之數已快滿了。按定數而論,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一個原因。
有德之君興旺,無德之君滅亡,自古以來的興亡,都是按這個規則來的。我大隋皇上廉恭節儉,操勞政事,陳叔寶卻大興宮殿,沉溺酒色。陳國上下離心,人神共憤,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二個原因。
治國之本,在於信任大臣。江南的公卿,只是充數罷了。他們選拔小人施文慶委以重任;尚書令江總,只知作詩喝酒,本非經邦濟世之才;蕭摩訶、任蠻奴是他們的大將,但他們也都是一介勇夫,沒有什麼大能耐。這是必克江南的第三個原因。
我大隋有道而又勢力強大,他陳國無道而又勢力弱小,我看他們的人馬,不超過十萬。他們的防線,西到巫峽,東到滄海。分兵而守吧,那麼勢力分開而力量弱小;聚兵而守吧,又會顧此而失彼。這是必克江南的第四個原因。
我國攻陳,是席捲之勢,請您不要疑慮。”
怎麼樣?薛道衡可不是隻會空談的書生,人家確實是“眼觀天下事,胸有百萬兵”。
儘管高熲也是較早提出伐陳方略的謀臣之一,但就對伐陳形勢的分析來看,他確實沒有薛道衡這樣深刻和清晰的見解。就治國來說,薛道衡也許不如高熲;但在分析事理,判斷形勢方面,高熲絕對不如薛道衡。
所以高熲聽後很是興奮,他說:“你分析成敗,事理都很分明,我如今豁然明白了。本來我以為你只是文才超人,沒料到你的謀略也如此厲害!”
回京後,文帝授他吏部侍郎,後來又授予他內史侍郎,加授上儀同三司。♂絲♂路♂文♂學♂網*♂.su♂ns♂il♂u.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