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傾覆西梁(第1/2 頁)
十九、傾覆西梁
為了敘事的簡潔,我本來是想繞過這個事件不提,但考慮到人們在表述楊堅功績的時候,往往用“滅梁平陳”一語,所以感覺還是要交待一下才好。另外,寫了滅梁這件事情,那段歷史才顯得更為完整。
本書的開頭,我們大致上瞭解了南朝的脈絡:這個和北朝對峙的國度,歷經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先是大將劉裕於公元四二〇年廢晉自立,建立宋朝;然後到了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到了五〇一年,宗室雍州刺史蕭衍自襄陽起兵攻佔建康,盡殺明帝后裔,於次年即五〇二年稱帝,建立梁朝;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崛起的陳霸先滅梁,陳霸先又殺掉了原先的上司王僧辯,建立了陳朝。至此,南梁宣告滅亡。
南朝的梁滅亡了,但它西部的一股割據勢力卻靠著西魏的扶植,延續了下來。這就是西梁,也叫後梁。首都設在江陵,其第一任國君是梁武帝之孫、昭明太子蕭統的第三個兒子蕭詧。此時的梁國與那個南朝的梁國相比,無論在版圖上,還是在國勢上,都不可同日而語。它已經淪為西魏的藩屬,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管轄的範圍也就僅限於荊州一帶的方圓三百里左右的區域。西魏為了控制後梁,還以助防的名義,駐兵江陵。
你想想,在自己的首都,還有人家的駐軍,這個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如何保證?後來北周代西魏、隋代北周,後梁一直是北朝的附庸。它前後僅有三個皇帝,即蕭詧、蕭巋和蕭琮。
這裡我們介紹一下他的最後一個國君蕭琮。
蕭琮字溫文,生性寬仁,待人大度,風流倜儻,學識淵博。不僅文采風流,而且還特別善於騎馬射箭。他射箭的時候往往讓人伏在地上舉起貼子,然後飛馬而射,十發十中,舉貼的人也不害怕。
舉貼的人不害怕,那是建立在對蕭琮的射術十分信任的基礎之上的。
蕭琮起初被封為東陽王,後立為梁國太子。再後來在國勢衰微時候繼承了帝位。當然這個皇帝只能算個“兒皇帝”,因為他還得向隋文帝納貢稱臣。文帝在與陳對峙的時候,讓蕭琮給他看著南大門。但文帝多疑,對蕭琮不太放心。他在寫給蕭琮璽書中說:“你承擔著棟樑之任,事關重大,雖然憂勞,也必須自我努力。應內外和睦,親近任用德才兼備之人,繼承祖業,這就是我對你寄予的希望。你的疆域,與陳國離得很近,水漲之時,應該特別警備。陳人雖然連日反覆派使節來我朝問候,但疆場之間還沒有清平安寧,只是因為我朝的緣故陳人還不敢冒犯你們,但你們也不要小看他們而不設防備。我和你們梁國幾代相好,加上姻親,情義更加深厚。江陵那個地方,朝庭對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為國為民,希望你能從嚴要求自己,對百姓要多施恩惠,以禮治國安邦。”
文帝如此替梁國操心,其實是為了替自己考慮。
當時蕭琮的年號是“廣運”,有人便猜測說:“‘運’字從‘軍’從‘走’,我們的國君將要逃走嗎?”
其實他應該學習楊堅,人家不是把“隨”裡面的“走之”字去掉了嘛!中用不中用,反正心裡上是一個安慰。
這年,蕭琮派遣大將軍戚昕率領水軍偷襲陳國的公安,經過一番激戰沒有得手,只好率軍而歸。
文帝徵召蕭琮叔父蕭岑入朝,拜為大將軍,封懷義公,並且把他留在京都,不放他回來了。
“滯留不放”,其實是文帝的一種策略。他想用這種方法,慢慢淘空梁國的人才。為了加強對梁的控制,他又設定江陵總管以便監視。
儘管如此,他對這個鄰居和藩國還是不放心,於是他想起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五八七年,文帝召蕭琮率文武大臣二百多人到京師朝見。一次徵召這麼多的大臣入朝,大家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書上說,江陵父老百姓也都猜出了文帝的陰謀,他們知道自己的國君再也回不來了。他們沿路相送,一個個淚流滿面!
果不其然,文帝趁因蕭琮等人來朝,國內空虛,就派武鄉公崔弘度帶兵戍守江陵。然後文帝又藉口蕭琮叔父蕭嚴和弟弟叛亂,趁機廢掉了梁國。至此,存續了三十三年的後梁,就此畫上了一個令人感喟的句號。
因為蕭巋的一個女兒嫁給了楊廣,就是後來的那個著名的蕭皇后,兩家還是著實的姻親,所以文帝對梁國的宗室還是不錯的。蕭琮本人還被封為上柱國,莒國公;後來又拜為內史令,後改封為梁公。
文帝滅梁,雖說手段上有點狡詐,但沒有大規模地動刀動槍,基本上屬於和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