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徵高麗(4)(第1/2 頁)
一徵高麗(4)
然而,戰爭的程序和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十四日,隨著楊廣一聲號令,隋軍進至遼水。各路軍隊集結完畢,臨遼水排列陣勢。對岸,高麗軍隊也是劍拔弩張,嚴陣以待。雙方隔水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高麗不是陳朝。陳朝有一股萎靡之風,而此時的高麗正處於上升時期,人們精神昂揚,鬥志旺盛,骨子裡有一股硬朗之氣。面對隋朝的百萬大軍,他們居然毫無懼色泰然自若,沉著應對。在楊廣顯擺之際,人家已經做好了各種周密的部署。等隋軍疲憊不堪地抵達遼東城時,人家正好以逸待勞。隋軍沒有看到高麗人潰敗逃竄的景象,看到的卻是一個個頑強阻擊的身影。
隋軍中也不乏勇士,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就是一個。他說:“大丈夫的性命自有歸宿,怎麼能纏綿病榻,死在兒女懷裡呢?”
他親自請纓,擔任整個參戰部隊的前鋒。
楊廣命令工部尚書宇文愷在遼水西岸建造三座浮橋,隋軍引著浮橋向東岸靠近,在距東岸還有一丈多長的距離時候,高麗大軍趕到,隋軍中驍勇計程車兵爭相跳入水中與高麗兵交戰。高麗兵憑藉地勢,回擊隋軍。隋軍無法登岸,死傷無數。
情急之下,麥鐵杖早忘了個人的安危。他大喝一聲,縱身跳上岸,緊隨其後的是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人,但是不利的地形和高麗士兵的奮勇抵禦,讓他們始終不能站穩腳跟,無法構築起自己的灘頭陣地。而後面的一撥又一撥的隋軍士兵因為無法登岸,又一撥又一撥地被趕回水裡。麥鐵杖等人都血拼而死,鮮血灑在遼水岸邊,也染紅了本來清澈的河水。無奈之下,隋軍只得鳴金收兵,同時將浮橋也帶回西岸。
楊廣下詔追贈麥鐵杖為宿公,讓他的兒子麥孟才承襲了爵位,鐵杖的次子仲才、季才都授以正義大夫的官職。楊廣又命令少府監何稠帶領工匠把原來的浮橋接長。這個工作用了兩天,雖然耗時不少,但這個準備還是很有必要的:加長的浮橋可以保證作戰部隊能夠直接透過浮橋進攻對岸,不至於涉水作戰。
第三天一早,各軍依次相繼進發,向東岸的高麗軍發動猛攻,隋朝的人數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了。高麗軍大敗,戰死者以萬計,各軍乘勝進擊包圍遼東城。
此時,楊廣的車駕也渡過了遼水。他不是自己來的,他還帶著一個國際觀察團。而觀察團成員的可都是有身份的人物,比如曷薩那可汗、高昌王曲伯雅等,都是當時和隋王朝有外交關係的藩王。楊廣的用意很明顯,想讓他們親眼目睹大隋軍隊的天威,以此來嚇唬嚇唬他們。
初戰得勝,大軍繼續東進。這時候楊廣下了一道命令:“今天我們弔民伐罪,不是為了功名。諸將絕不允許以輕兵突擊單打獨鬥,必須注意相互的協同配合。你們進軍應當分為三路,有攻戰之事,一定要三路人馬互相配合,不許孤軍獨進,以致失利敗亡。還有,凡是軍事上的進止,都須奏報,等待命令,不許擅自行事。”
我們可以把這個命令分為兩部分來分析一下。
前一部分,讓將領們認清形勢,不可建功心切,孤軍深入,一定要互相配合協同作戰。這是很符合兵家常識的,應該說沒什麼問題。這份命令的問題出在後面:凡是軍事上的進止,都須奏報,等待命令,不許擅自行事。
這是一個很不合時宜的草包命令。很快,他的軍隊就為這個命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高麗人也會玩陰的。
隋朝的將士猛攻遼東,眼看著就要攻破城池了,這時,城中高麗人喊話了,說你們別打了,我們投降就是了。此時,隋朝的將領就犯難了,因為此時是繼續進攻,還是等候他們出來投降,他們沒有權力處置,必須要奏報楊廣,聽取奉楊廣的旨意。於是就命人飛馬奏報楊廣,等到“同意受降”的答覆傳回來,城中高麗人的防守已經重新加固好了,他們又不降了,堅守城池跟隋軍死磕。
如此再三,楊廣仍不醒悟,因而城池久攻不下。
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而戰機往往稍縱即逝。所以高明的統帥都不會過多地限制前線指揮官的權力,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為了給前線指揮官以更多的發揮空間。反之,如果凡事都要向最高統帥請示,那麼這仗就沒法打了,必敗無疑。
我們回顧一下解放戰爭時期的的“三大戰役”。國共雙方的勝敗固然有許多因素,但軍事指揮方面的得失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國軍方面,作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對前方的將領總是不大放心,總是喜歡派員監督,有時候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