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楊侗也登上了皇位(1)(第1/2 頁)
六十八、楊侗也登上了皇位(1)
楊廣的死訊傳到東都,二十四日,留守東都的隋朝官員段達、王世充等人擁戴越王楊侗即位,改年號為“皇泰”,同時大赦天下。只是,此時能感到皇恩浩蕩的地方已經很小了。
楊侗是楊廣的孫子,從小聰明過人,寬厚仁愛。書上誇他眉目如畫,溫和仁愛,儀容風度矜持莊重。但長得好未必命運好,事實上,楊侗的悲劇命運早已註定了。
六一七年,楊廣出遊江都,命大臣段達等輔佐他,留守東都洛陽。現在楊廣死了,這個留守的領導就順理成章的轉正了,成為隋政權東都一派的名譽領導。
我們這裡把他稱作名譽領導,是因為大權並不在他手裡,東都一派的領導權實際掌握在王世充手裡。
俗話說,“國無二主”。這下好了,國家同時出現了好幾個皇帝。當然,無論對於國家還是百姓,皇帝多了,都不是什麼好事。
由於當時正值戰爭期間,楊侗特意要求朝廷的各種儀式都一律從簡。這包括祭奠先皇和新君登基的各種儀式,一切都本著簡單、方便、節儉和省時的原則。比如原本兩年的守喪期,被大大縮減,至新君即位那天就結束了。楊侗下詔追諡死去的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元德太子為“成”皇帝,廟號世宗。尊母親劉良娣為皇太后。只可惜東都政權壽命太短,楊廣的這個“明”的諡號沒有深入人心,後來的“煬”的諡號倒流傳了下來。楊侗以段達、王世充為納言,元文都為內史令,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盧楚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共同掌握朝政。楊廣死後,這七個人組成了東都政權的新一屆領導班子,當時人稱“七貴”。
聽說宇文化及率軍向西而來,東都上下震驚,一片恐慌。按理說“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此時東都新君剛剛登基,局勢未穩,加上兵少將寡,恐怕不是宇文化及的對手。此時有個叫蓋琮的大臣想了一個法子,他上疏請求聯合李密一起抵抗宇文化及。這個意見得到了元文都的支援,他說:“現在宇文化及弒主逆天,而我們的兵力又不足以報仇,假如赦免李密的罪過,再派他攻打宇文化及,讓兩賊互相爭鬥,我們可以慢慢靜觀其變。如果宇文化及敗了,李密的部隊也會疲勞不堪;他的將士貪圖我們的官爵賞賜,容易離間,到時候再活捉李密也不是難事。”
此計甚好,此計甚毒。
大臣們一合計,都認為此計可行。於是楊侗下旨,任命蓋琮為通直散騎常侍,攜帶敕書前去拉攏李密。
再說宇文化及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就將輜重留在了滑臺,自己率軍向北直逼黎陽。此時駐守黎陽的是李密的將領徐世勣,他見宇文化及來勢洶洶,害怕不是人家的對手,就引軍西去,到了倉城。宇文化及渡過黃河,順利佔據黎陽,然後分兵幾路包圍徐世勣。李密率領兩萬步騎兵,駐紮在清淇,與徐世勣成掎角之勢,互相策應。用烽火相呼應。平時挖深溝築高城牆,不和宇文化及交戰。每當宇文化及進攻倉城,徐世勣就點起烽火,李密看到訊號後就帶兵攻擊宇文化及的後方。
宇文化及顧頭不顧尾,始終不能放手一搏,於是就尋李密決戰。兩軍隔著淇水佈陣,李密逮著機會了,就當眾數落宇文化及道:“你本來不過是匈奴的奴隸破野頭,父兄子弟都受隋的恩典,幾代富貴,滿朝文武沒有第二家。主上喪失德行,你不能以死規勸,反而謀逆弒君,還想篡奪天下。你不效法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為蜀盡忠,卻效法霍光之子霍禹的背主謀逆。亂臣之心,賊子之為,為人神所共怒,天地所不容。你還準備幹什麼?如果趕快歸順我,還可以保全你的身家性命;如若不然,必將身首異處,九族受誅。”
李密不愧是教過書的文化人,說起話來引經據典,口若利箭,滔滔不絕,把宇文化及說得理屈詞窮面紅耳赤。他低頭想了半天,才想出一句“很爺們”的話:“我是來和你打仗的,用不著整那麼多書裡的文詞!”
李密對身邊的人說:“化及這麼糊塗,也想成為帝王,我要拿棍子把他趕跑!”
宇文化及大規模修治攻城用具,進逼倉城。而徐世勣則在城外挖深溝堅守,化及受壕溝阻攔,始終無法到攻到城下。徐世勣又趁機在溝裡挖地道,出兵攻打宇文化及,並焚燒了他的攻城用具。
兩軍相峙了很長時間,李密也感到有點力不從心。他在抵禦宇文化及作戰之時,也時常擔心東都從他的後方插一刀子。所以關鍵時刻,他見到前來招安的蓋琮,自然非常高興,他上表要求歸順朝廷,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