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冤案(2)(第1/2 頁)
萬歲冤案(2)
五九九年,突厥都蘭可汗被部下所殺,其部落大亂。√後來達頭可汗勢力變大,就自立為步迦可汗。這位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就於開皇二十年(六零零年)四月率兵進犯隋邊。
隋文帝接到邊關告急的文書,就命晉王楊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漢王楊諒與史萬歲出朔州,合擊步迦可汗。
於是史萬歲就又有了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史萬歲率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出塞,軍至大斤山(即今內蒙大青山),與步迦可汗軍遭遇。
步迦可汗派人問:“隋將為誰?”
偵察騎兵報告說:“史萬歲也。”
步迦可汗又問:“是那個敦煌戍卒嗎?”
偵察騎兵說:“正是此人。”
步迦一聽,慌忙引軍回撤。但是他的步子還是慢了點。史萬歲縱馬追擊百餘里,大破突厥軍,斬殺數千。又繼續跟蹤追入沙漠數百里,然後凱旋而歸。
六零零年十一月,史萬歲自大斤山回京後,楊素妒忌其功,生怕史萬歲搶了他的風頭,就在隋文帝面前詆譭史萬歲,說:“突厥本來已降,並不打算侵擾,他們只是來塞上放牧罷了。”
言下之意,是史萬歲沒事找事,亂加刀兵。這樣史萬歲等人的功勞就被埋沒,未得褒獎。
史萬歲不服,就屢次上表陳述。隋文帝一味聽信楊素,就沒有理睬他。二十日這天,隋文帝從仁壽宮初還京師,並準備廢掉太子楊勇,所以他對於東宮十分警覺,生怕會生出什麼變故。
隋文帝問史萬歲現在何處,其時史萬歲正在朝堂,為了激怒文帝,楊素就故意說:“史萬歲去東宮拜訪太子殿下去了”。
隋文帝果然信以為真,立即下令召見史萬歲。
當時出征將士數百人在朝喊冤,他們想起自己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如今凱旋之時卻得不到任何獎賞,他們心中不服,希望能討個說法。
史萬歲對眾人說:“我今天一定為你們極力爭取,讓這個事情能得以解決。”
史萬歲見到隋文帝后,就開門見山地說:“將士有功,被朝廷打壓,人心不服!”
史萬歲就是個驢脾氣,有點得理不饒人,言辭憤激,有忤於上。
楊堅剛剛聽信了楊素的讒言,正要治他的罪,想不到他自己找上門來,居然還來邀功請賞,而且態度如此惡劣。於是龍顏大怒,下令武士將史萬歲捉住暴打。
可憐史萬歲,這個令南蠻心驚、突厥膽寒的一代戰將,很快被打得血染戰袍靈魂出竅。
其實史萬歲不是死在他的問題上,而是死在他的態度上。
萬歲之死給我們的教訓是:問題不在大小,關鍵在於態度。
其實,文帝殺了史萬歲之後,馬上就後悔不已。但既然處死了,總要給他安上幾條罪狀。除了以前的受賄放賊,之外,又給扣上了“懷詐要功,便是國賊”等帽子,以顯示其罪有應得死有餘辜。
領導永遠不會錯,錯只能在下面。
史萬歲沒有活到一萬歲,他被殺的時候只有五十一歲。
也許他不該叫這個名字,照中國姓名的理論來分析,名字太強了,與命犯嗆。當然,如果你的命特別硬朗,那就另當別論了。所以我們過去鄉下的孩子,起“狗兒”“驢子”的人特別多。老輩人說,名字賤了人好養。說的就是這個理兒。
另一方面,文帝對他這個名字肯定也皺過幾回眉。至於誅殺史萬歲時候,有沒有這個因素,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我認為,史萬歲必須得“萬碎”,因為國無二主,天下有個楊萬歲就足夠了。
書上記載:史萬歲死的那天,天下的百姓和士卒,無論認識與不認識的,都為他感到惋惜。
萬歲治軍很有意思。他不喜歡搞那些莊嚴威武的陣勢,也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不打仗的時候,就讓戰士們自由活動,各隨所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夜宿之時,甚至都不派人站崗放哨。為什麼?因為史萬歲威名遠揚,敵人一聽說是史萬歲的部隊,就唯恐避之不及。你想想,在如此恐懼的心理作用下,他還敢搞什麼“夜戰“偷襲”之類花樣嗎?
在《隋書史萬歲列傳》中有一段點評:萬歲實懷智勇,善撫士卒,人皆樂死,師不疲勞。北卻匈奴,南平夷、獠,兵鋒所指,威驚絕域。論功杖氣,犯忤貴臣,偏聽生奸,死非其罪,人皆痛惜。
這段文字讚揚了史萬歲的人品,羅列了他的武功。如果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