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感反了(3)(第1/2 頁)
楊玄感反了(3)
楊玄感率軍到達東都附近,這時候他又發現了一個人才,叫韋福嗣。韋福嗣也是個讀書人,肚裡有不少鬼點子,也挺會見風使舵。前面我們說了,沒讀過什麼書的楊玄感十分器重有才能的知識分子,所以他對於這個韋福嗣也是一見如故,很快就引為心腹,於是就漸漸疏遠了李密。
和楊玄感不同,李密不太看好韋福嗣。因為他發現,韋福嗣每次為楊玄感出謀劃策的時候,都是模稜兩可,似乎留有後手。李密懷疑韋福嗣另有企圖,就對楊玄感說:“韋福嗣原本不是我們的人,實際上他還心存觀望,您剛開始做大事就有奸人在身旁,聽從他的是非評斷,必然被他耽誤,請您立即將韋福嗣殺掉!”
楊玄感以為李密是出於嫉妒,就說:“足下言重了,何至於此?”
李密退下來,對他的親信說:“楚公想幹大事卻喜歡奸人,將來必敗無疑,我們都將是人家的俘虜了!”
這時,李子雄又勸楊玄感趕快稱帝,楊玄感這次倒想起了去徵求李密的意見。
李密說:“從前陳勝打算自己稱王,張耳規勸卻被排斥在外;魏武帝曹操打算謀求加賜九錫,荀彧勸他卻被誅殺。如今我打算直言規勸,卻恐怕落得張耳、荀彧二人的下場。但是阿諛奉承迎逢上意,又不是我的本意。為什麼呢?自從我們起兵以來,雖然屢次取勝,但郡縣一級的官員卻無人響應。東都的防衛力量還很強大,全國各地的援軍越來越多。在此為難之際,您應當挺身奮力,早早平定關中。可現在您卻急於稱帝,為什麼讓人看到您那麼狹隘呢?”
楊玄感聽後大笑,稱帝之事就此作罷。楊玄感這次還算明智。
二十日,楊玄感解除了對東都的包圍,率軍向西逼進潼關。為了擴大影響,他對外聲稱:“東都已破,我們現在要去攻取關西了!”
楊玄感軍事計劃的調整,證明了李密最初的分析是正確的。楊玄感放棄了進攻東都,改攻潼關,看起來是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但實際上,這個錯誤是很難改正了,因為他失去了最為寶貴的時間。
宇文述等各路軍隊跟隨其後,緊追不捨。
楊玄感到達弘農宮,有人給他出主意說:“弘農宮城空虛,又有很多積存的糧食,很容易攻下。”
楊玄感認為這個建議不錯,至少可以一部分解決軍糧。但他沒有考慮到,如果不能迅速攻克,那麻煩就大了。他已經耽誤了不少時間,如果再耽擱幾天,估計他就沒法脫身了。
弘農確實不是一個軟柿子。弘農太守是蔡王楊智積,此人做事果決,眼光敏銳。他對僚屬們說:“楊玄感聽說朝廷大軍將到,他打算向西謀取關中,要是他這個計劃成功了,就很難把他打敗了,我們應當用計牽制住他,讓他無法進軍,不出十天,就可以生擒此人。”
當楊玄感兵臨城下之時,楊智積便登上城頭大罵楊玄感。
叫陣罵陣,是古老的戰術。一般都是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一方,為了迅速開啟局面、及早結束戰鬥程序而採取的激將之法。
楊玄感勃然大怒,就停止前進,率軍攻城。李密勸他說:“您如今矇騙眾人向西進軍,兵貴神速,何況追兵將到,怎能在此地停留耽誤?要是向前不能佔據潼關,退後無地可守,那時候軍心必然渙散,我們就都完了。”
楊玄感不聽李密的勸告,就率軍攻城。他放火燒弘農城的城門,準備趁亂攻城,但想不到楊智積從城內向外放更大的火。一時濃煙滾滾烈焰騰騰,楊玄感計程車兵進攻受阻,苦戰三天仍未攻下。
楊玄感損兵折將,打得精疲力盡,眼見攻城無望,就率軍向西而去。
因為攻打弘農,楊玄感又被拖了好幾天,結果兵至皇天原,就被尾追不捨的宇文述、衛文升、來護兒、屈突通等各路軍隊追上了。
楊玄感率軍出戰,擺開連綿五十里的陣勢,且戰且走,楊玄感一天之內三次被擊敗。
八月初一,楊玄感在董杜原列陣,各路官軍一起進攻,來了個“群毆”。楊玄感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身邊僅有十餘騎隨從。轉眼之間,追擊的騎兵就追了上來,一場血戰即將上演。但就在此時,非常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楊玄感執刀在手,並沒有揮刀砍殺,而是立住戰馬,喝斥追兵,而這些追來計程車兵居然都轉身退走了。我想這裡面情況比較複雜,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楊玄感在朝中本來就聲名顯赫,這些追擊的人中可能有他的仰慕者。二是楊玄感是一員悍將,武功了得,這些人估計不是對手,於是就心生畏懼不戰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