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平薛舉(2)(第1/2 頁)
蕩平薛舉(2)
六一八年,夏季四月。郝瑗遊說薛舉,讓他和梁帝梁師都及東突厥汗國,組成三國聯軍奪取大興(西安)。薛舉接受了這一建議。
當時,東突厥的大當家的,是十任大可汗(啟民可汗)阿史那染干的兒子阿史那咄苾,稱莫賀咄將軍,大營設在五原郡(今內蒙古五原縣)以北。薛舉派使節跟阿史那咄苾討論攻擊關中的策略,阿史那咄苾一口答應了下來。
薛舉聯合突厥的訊息傳到了李淵那裡,他坐不住了,立即派都水監(相當於水利部長)宇文歆攜帶大批禮物,前去賄賂阿史那咄苾,併為他分析利害,勸他不要出兵。
宇文歆是個鐵嘴鴨子,經過一番搖唇鼓舌,竟然說動了阿史那咄苾。宇文歆還得寸進尺,要求他把五原郡歸還中原,以示誠意。最後,阿史那咄苾全部答應了宇文歆的要求。這對於剛剛建立的李唐政權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外交勝利。過去說三寸之舌可抵百萬雄師,看來此言不虛。後來美國人把美元、舌頭和原子彈並列,說成是當今世界的三大利器,這實際上也是肯定了語言在國際交往中的巨大威力。
四月五日,武都、宕渠、五原等郡全都歸降。李淵遂即任命張長遜當五原郡郡守。張長遜偽造一份隋帝(三任恭帝)楊侑的詔書,送給阿史那咄苾,表示完全洞悉三國聯軍南侵的陰謀。阿史那咄苾已為宇文歆說動,遂拒絕薛舉、梁師都的使節,不准他們入境。
六月十日,薛舉攻擊唐政府所屬的涇州,李淵命秦王李世民擔任元帥,率八個總管的軍隊進行防禦。
七月,秦帝薛舉進逼高墌。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李世民命令部下一邊高掛免戰牌,一邊深挖壕溝,高築營壘。
事不湊巧,不久李世民染上了瘧疾,就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納言長史劉文靜、殷開山。臨別時提醒他們說:“薛舉孤軍深入,眼下士氣正盛,如果前來挑戰,千萬不可迎擊。等過了些時日,他們糧食不足,軍士疲憊,自然會發生變故。到時我的病也好了,再想法尋機破敵。”
殷開山不以為然,他對劉文靜說:“大王(李世民)擔心你不能完成任務,所以才如此吩咐。薛舉聽說大王有病,一定瞧不起我們。所以,現在我們應該給他點顏色看看。”
於是這二位就忘了李世民的告誡和提醒,在高墌西南列陣。他們認為自己人多勢強,打薛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殷開山的驕傲和輕視,為薛舉創造了機會。
薛舉暗中調動軍隊,向唐軍背後發動突襲。
七月九日,秦軍在淺水原一帶擊敗唐軍。這一仗,唐軍損失巨大,八個總管同時潰敗,士卒死亡十分之五六,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也全部戰死。
特別讓人氣憤的是,薛舉佔領高墌之後,收集唐軍將士的屍體,然後築成高臺。這是對自己勝利的炫耀,也是對失敗對手的羞辱。
李世民匆忙趕來,收拾敗軍返回長安。然後十分認真地總結教訓,追查責任。貿然出擊的劉文靜等人受到嚴厲處分,被開除公職,貶為庶民。
八月,秦帝薛舉派太子薛仁杲圍攻寧州(甘肅省寧縣),唐政府任命的州長鬍演被薛仁杲擊退。郝瑗向薛舉建議說:“而今,唐軍剛被打敗,關中人心騷動,我們應該乘勝追擊,直取長安。”
這個計劃雖說帶有冒險性質,但如果實施順利,確實能收到石破天驚之效。薛舉同意了郝瑗的建議,但人算不如天算,關鍵時刻,薛舉突發患病,計劃被迫中止。
八月九日,薛舉逝世。太子薛仁杲繼承帝位,駐軍高墌城,追尊薛舉諡號武皇帝。
順便提一下,薛舉死後,他的謀士、原金城縣令郝瑗,我們前面交代過:此人原來是薛舉的上司,後來薛舉發動兵變將其劫持,成了薛舉的部下。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郝瑗不僅不記恨薛舉,還一心一意為其服務,並結下了很深的情誼。薛舉死後,郝瑗嚎啕大哭,不久憂思而死,留下一段為主盡忠的佳話。
八月十七日,唐軍結束休整,決定再次西征。李淵任命秦王李世民當元帥,西擊秦帝薛仁杲。
九月十二日,唐政府秦州總管(總部設甘肅省天水市,因為此時秦州還在薛仁果的手中)竇軌首先向薛仁果發動攻擊,但進攻遭到了頑強抵抗,竇軌初戰失利。
薛仁杲乘勝進軍,包圍涇州,守城的驃騎將軍劉感堅守不降,戰鬥十分艱苦。我們知道守城的重要的條件除了城防堅固,還需要充足的糧食水源等必需的生活資料。許多城池最終失守都不是因為戰士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