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君之爭(2)(第1/2 頁)
儲君之爭(2)
客觀地說,文帝一開始也很看好楊勇,並且寄於厚望。
為了培養太子,讓他儘快成長起來,文帝經常有意識地與他討論時政,後來也讓他參與決策軍國大事。楊勇直率熱情,知無不言,曾經提出過不少合理化的批評建議,文帝也大都採納了。當然,作為一個正當青春小夥子,他也具有一般年輕人的性格特點,比如喜歡跟風,追求時尚,樂於顯擺。
一次,他穿了套蜀地加工的精美華麗的鎧甲,上面還加了一些好看的裝飾。文帝一向節儉,看到後很不高興,他告誡楊勇說:“自古以來,帝王都因為喜好奢侈而不能能長久,你作為皇位繼承人,應當以節儉為先,這樣才能承繼宗廟。我過去的衣服,都各留一件,希望你沒事的時間,經常拿出來看看,用來告誡自己。我很擔心你當了皇太子就忘卻了過去的事情,因此我再賜給你一把我舊時所佩帶的刀,一盒你舊日為上士時常常吃的醃菜。要是你還能記得以前的事,你就應該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文帝提醒太子,要居安思危,不忘過去,要謹言慎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時刻保持不驕不躁的態度,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
文帝的提醒並非多餘。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成由艱辛敗由奢”,“憂勞可以興國,豫逸足以亡身”,是已經被反覆證明了的真理。
如果說,文帝對楊勇追求時尚的錯誤還能容忍的話,那麼接著發生的這件事則讓文帝對楊勇的態度由不滿變成了怨恨。
冬至那天,不知是哪位官員牽的頭,朝中百官集合起來,一同去拜見楊勇。楊勇內心十分高興,就弄了個樂隊班子吹吹打打,接受百官的祝賀。
文帝知道了這件事,就問朝臣:“最近,聽說冬至那天朝廷內外百官都去朝見太子,這是什麼禮法?”
注意,文帝把大臣拜見太子,說成了“朝見”,其中的怨懟不言自明。
太常少卿辛感到文帝不高興了,就站出來解釋說:“百官到東宮見太子,是祝賀,不能說是朝見。”
文帝說:“祝賀的人應該三五個人,隨意來去才對啊,為什麼這次是由有關部門召集,文武百官都集中起來同一時間去呢?太子身穿禮服奏樂來接待百官,能這樣嗎?”
文帝感到自己受了矇騙,受了冷落,而大臣們繞過自己的集體行動,則讓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他決定反擊。
於是文帝下詔說:“禮法有等級差別,君臣之間不能混雜。皇太子雖然是皇帝的繼承人,但從禮義上講也是臣子,各地方長官在冬至節來朝賀,進獻自己轄地的特產,是可以的。但另外給皇太子上貢,這就不符合典章制度了,應該全部停止。”
從此,文帝對楊勇的恩寵開始衰落,漸漸有了猜疑之心。
楊勇有很多姬妾,他對昭訓雲氏尤其寵愛,但對他的妃子元氏很冷淡。後來,不知怎麼,元氏突然得了心疾,兩天後就死掉了。獨孤皇后覺得元氏死得蹊蹺,她懷疑這件事是楊勇乾的,即使不是他親手所害,也絕對脫不了干係。因此對楊勇很是不滿。
元氏死後,雲昭訓總攬東宮內的事務。她生了長寧王楊儼、平原王楊裕、安成王楊筠;高良娣生了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王良媛生了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成姬生了潁川王楊;其他的宮人生了楊孝實、楊孝範。
正妻受冷落,還不明不白地死掉了;一幫小老婆倒是格外得寵,生下了一窩子庶種。這事情就麻煩了,前面我們說過了,獨孤伽羅最恨人家寵愛小老婆。對於大臣如此,對於丈夫如此,對於兒子也不例外。
皇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於是她就經常派人來窺伺探查,吹毛求疵地尋找楊勇生活和工作中的缺點錯誤。
我們再來看一看他的另一個寶貝兒子楊廣。
晉王楊廣,一名英,小字阿摐,是文帝和獨孤皇后的第二個兒子。容貌俊美,舉止優雅,聰穎靈秀,文帝兩口子對他也是特別偏愛。
在北周的時候,因為楊堅的功勳,楊廣沾光被封為雁門郡公。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幷州總管,時年十三,可謂少年得志。不久又封為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大將軍如故。為了全面提高該少年的素質,文帝又給他挑選了兩個優秀的輔導老師:一個是項城公韶,一個是安道公李徹。楊廣學習刻苦,喜歡作文,沉深嚴重,加上喜歡結交朝廷官員,所以聲威漸高。文帝暗地裡讓善於看相專家來和給王子們看相,來和對楊廣的容貌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