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變革的決心(第1/2 頁)
“王朝末年,人口多而土地少,再加上自然災害、社會動盪、地方起義、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等因素,這些問題最終導致舊有的王朝被推翻!這一過程之中,人口則會進行一次銳減,這樣一看,王朝的滅亡,是註定不可避免的。”
聽到張安世的描述,朱元璋嘆了一口氣。
因為在之前,張安世已經分析過大明王朝所存在的那些問題。
無疑…
這些問題會導致大明走上與其他王朝幾乎類似的結局。
他彷彿已經看到了,那些滿面飢黃的大明子民,口中高呼著活下去,然後將大明推翻。
朱元璋很難受,就像是心被人揪著一樣。
他不想看到,也決不允許自己的兒孫走向這樣的道路!
但是…他根本無力迴轉啊!
現在的他,根本沒有辦法去想想後世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也沒有辦法去預料自己後世的子孫又是什麼樣的德行。
如果是在沒有遇到張安世之前,朱元璋肯定會想盡辦法去避免這些問題,給後世的那些子孫去留下一些建議,讓他們要絕對去遵守。
但是在聽到張安世這麼多言論的薰陶之後,朱元璋也是明白了一點,無論是多好的政策。
都只能夠保證在當時的效果,根本無法保證未來會一直好用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固有的政策是永遠都無法滿足所有的需求,這個時候,只能去變革,而非堅守所謂的傳統。
否則,就像是之前張安世所說的那樣,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變…難道就能因為這樣可笑的原因,眼睜睜的看著大明走向滅亡嗎?
一個沒有時效性的東西,註定是會成為累贅的。
現代人…始終是難管後代事啊!
這是朱元璋最大的感受。
他之前為後代子孫所設想的那些政策,一條一條,在張安世的口中成為了壓倒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那個時候起,朱元璋就已經明白了這一點。
如果要變革,那就應該自他而始!
至少後人,可以說出效法先祖,為拯救大明而變革!
而不是祖宗之法不可變這樣的笑話!
因為現在,就是變革最好的時候!
如果他堅持不到那個時候,還有張安世這樣的人能夠輔佐朱標,讓大明強盛下去。
或許標兒,能夠看到那樣的未來。
他,想要盡力為未來的大明,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漢高祖之後,‘文景之治’的盛世,後來綠林赤眉起義;光武帝之後,‘明章之治’的盛世,末年黃巾之亂;唐高祖之後,‘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在末年則是‘黃巢起義’這些又是為什麼?”
張安世又是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這一次,朱標朱棣還有朱元璋又是異口同聲的說道:
“土地兼併!貧富分化!底層人不得不反!”
在一個朝代,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體質並且實現了相對穩定的統治之時,往往有能力維持社會的穩定。
此時,就算是有著社會矛盾,也會在盛世之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但是這僅僅只是一直,並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
隨著時間的推移,權力的集中也會導致腐敗和政治不穩定。
而社會結構之中的不公平,貧富差距等矛盾,也會進一步地凸顯出來。
逐漸加劇,最終引發社會動盪!
從‘文景之治’的盛世,到後來綠林赤眉起義;從‘明章之治’的盛世,到末年黃巾之亂;從‘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在末年則是‘黃巢起義’。
這三件事情,雖然都是發生在不同的時期,然而它們都有著相同的特徵。
在盛世之時,社會矛盾被掩蓋,沒有能夠及時地處理,所以導致在盛世之後,那些積累起來的矛盾不斷加劇,這時候,再想要去處理只會尾大不掉,一團亂麻。
同樣也是因為朝堂內部政治腐敗,也沒有能力去處理積攢下來的社會矛盾。
張安世點了點頭,惋惜著說道:
“那些貧窮的人,是因為他們想要貧窮嗎?那些成功的人,他們比貧窮者更加害怕貧窮!”
“為了得到成功,貧窮的人們或是辛勤勞作,耕耘田地;或是從事商業、經商貿易;或是埋頭苦讀,應試科舉。每一個人都想要改變自己的現狀。然而除了一小部分幸運的書生透過科舉成為的官員,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