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盤點(第1/3 頁)
歷史,又又又一次地重演了。
“當今陛下,或者說大明,自那一句北伐檄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後,不知道激發了多少人的壯志雄心…”
“在吸取了宋元的教訓之後,學習漢武帝,重新樹立了民族自豪感。科舉上興南北榜,努力縫合北方漢人對民族的撕裂感,這些措施,在我張安世看來,能使國家撐得兩百年不在話下!”
“的確如此,北方經過多年的戰火,無論是環境還是大儒都是遠不如南方,所以南北榜能夠讓科舉制度更加的公平,而不是整個科舉盡數被南方士子所壟斷。”
朱標也是贊同地說道,對於父皇的這個決定,他也是十分支援,大明要是全靠南方士子而忽略北方,那麼就一定會造成二弟口中所說的,北方漢人的撕裂感。
張安世又把粉筆在黑板上寫出2個字
總結
商紂王把主力軍隊拉出去,開疆拓土,結果國度空虛,被周武王偷了家導致滅國。
周天子總結了商朝的經驗,實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把親戚功臣分封到重要地區,讓他們接管地盤,抵抗外敵,開疆拓土,而周王室則集中優勢兵力守住大本營。
結果諸侯國做大做強,天下大亂,紛爭不斷,導致周天子空守一隅,做了五百多年的吉祥物,最終輕鬆被滅。
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後,吸取了商周滅亡的經驗,果斷廢除分封制,委派流官管理地方實行郡縣制。
郡縣制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保障了皇權的至高無上,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但是同樣存在致命問題。
這些流官沒有歸屬感,沒有與帝國同存王的覺悟,忠誠度低,家國觀念為零,當大秦帝國崩塌四處揭竿而起的時候,這些流官紛紛選擇投降或者叛變
因為改朝換代對於他們來說根本無所謂,畢竟換個主子依然可以繼續做官,結果劉邦帶著幾萬兵馬就輕鬆攻入咸陽,秦,二世而亡。
劉邦建立西漢後吸取了秦的教訓,採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他把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並定下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
他劉邦看來,普天之下只有自己的直系親屬忠誠度高,就算他們造反成功,但天下還是依舊姓劉,按照劉邦的設想,劉氏江山便可以千秋萬代!
但他還是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性和野心。
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皇權矛盾不斷,最終爆發。
七國之亂把國家搞得一團亂,導致邊防鬆弛,匈奴侵擾不斷,邊境百姓苦不堪言。
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武帝認為要鞏固皇權還是郡縣制比較靠譜,
但前提是必須解決的歸屬感問題,於是他對外平南越,掃西夷,然後就是暴打匈奴,把他們趕出漠北,趕到黑海北岸樹立民族自豪感!
對內!他一方面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另一方面採取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統一文化,強化流官們忠君愛國的思想,讓多民族統一的家國觀念深入人心,至此流官的歸屬問題也自然而然的被他解決!
然而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外戚勢力過大,西漢也亡於外戚王莽之手。
東漢建立後吸取了前面歷朝歷代的教訓,不信任諸侯,不依仗外戚,不重用流官,開始依賴宮中最不起眼的宦官,他們覺得太監無後不會造反,然而讓他們想不到的是這群沒有卵子的宦官也不是省油的燈,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混亂不堪,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後來的曹魏政權以漢朝的滅亡為鑑,嚴格限制外戚與宗族的勢力,不重用宦官,結果卻被攻成司馬懿奪取了勝利的果實,後的兩晉南北朝,他們不斷的踩著前面各朝各代踩過的坑,變著花樣的作死,司馬家也布了老劉家的後塵,弄出了八王之亂!
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中原淪陷,各個少數民族開始效仿漢族實施統治,
最終被外戚楊堅,摘取了勝利果實。
到了隋唐時期,士族門閥勢力日益膨脹可以左右朝政,為了加強皇權,透過科舉提拔寒門子弟來對抗氏族勢力,重用少數民族將領鎮守邊關,結果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產生三割據局面,中斷了大唐盛世,最終大唐也是葬送在寒門子弟主導的藩鎮割據之手,再次出現了五代十國的這種超級大亂世!
宋代建立後吸取了歷朝歷代滅亡的教訓,先是採用強幹弱枝的方法把主力軍隊和財富集中到首都,防止被偷家,然後重視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