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交接(第1/2 頁)
秋日的皇宮內,一場特殊的朝會正在舉行。葉知秧看著殿下神色各異的群臣,輕輕撫摸著手中的玉璽。二十年滄桑,恍若一夢。
\"朕決定,禪位於太子林月笙。\"她的聲音清晰而堅定。
大殿內一片譁然。雖然這個決定之前已有暗示,但真正宣佈時,仍讓許多人震驚。林月笙年僅二十五歲,在許多大臣眼中還太年輕。
\"臣有本奏。\"周家的新任家主周元瑾出列,\"太子雖然賢明,但國事繁重,是否該多歷練幾年?\"
葉知秧不動聲色:\"周愛卿認為,什麼樣的歷練最重要?\"
\"自然是...\"周元瑾正要說\"朝政實務\",卻見葉知秧微微一笑。
\"太子自幼在明德堂學習,通曉經史,精於實務。這十年來,他走訪過大江南北,深入瞭解民情。去年北疆危機,更是親自處置得當。這些,難道不是最好的歷練?\"
殿內一時無人出聲。確實,林月笙雖然年輕,但這些年表現出的能力有目共睹。特別是去年北疆之行,他不但化解了部落衝突,還促成了多項互利合作。
\"不過,\"葉知秧話鋒一轉,\"為穩定朝局,朕決定以太上皇身份垂簾聽政三年。這期間,將輔助新君治理國事。\"
這個安排讓反對的聲音消弭了許多。但葉知秧知道,這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散朝後,蕭遠珩憂心忡忡:\"那些老臣不會甘心的。\"
\"所以要未雨綢繆。\"葉知秧說,\"月笙,你來說說準備。\"
林月笙從容答道:\"第一步,調整政事堂結構,把新科出身的官員充實到重要崗位;第二步,在地方推廣議事制度,建立新的政務體系;第三步,繼續深化教育改革,為將來的變革培養人才。\"
\"很好。\"葉知秧欣慰地點頭,\"你考慮得很周全。不過...\"她意味深長地說,\"最關鍵的一點是什麼?\"
林月笙思索片刻:\"是穩住軍心?\"
\"不對。\"
\"是安撫老臣?\"
\"也不是。\"葉知秧說,\"最關鍵的是,保護改革的火種。這些年,教育改革培養出的人才,就是我們最寶貴的力量。只要這些人在,改革就不會斷絕。\"
正說著,王子明匆匆進來:\"不好了,剛收到訊息,有人在暗中串聯,要趁權力交接之際生事。\"
\"說說看。\"
\"他們打算從三個方向下手:一是煽動邊疆部族,製造動亂;二是散佈謠言,動搖民心;三是勾結守舊派,阻礙新政。\"
葉知秧不慌不忙:\"這些都在預料之中。月笙,你覺得該如何應對?\"
林月笙胸有成竹:\"邊疆有明德學堂的學子,他們精通邊務,能及時發現和化解隱患;民間有各地分校建立的教化網路,可以澄清謠言;至於守舊派...\"他露出自信的微笑,\"新科選拔的人才已經在各個崗位站穩腳跟,他們翻不起大浪。\"
\"說得對。\"葉知秧讚許道,\"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是交接的最好時機。改革的基礎已經打好,新的力量已經成長起來。\"
夜深了,林月笙還在書房研究政務。葉知秧輕步走來,見案頭擺著一份特別的奏章。
\"這是?\"
\"各地明德學堂送來的建議。\"林月笙說,\"他們對新政都有很好的想法。比如這個關於改革地方治理的方案,就很有見地。\"
葉知秧翻看奏章,越看越欣慰。這些年輕人的建議,既有理論高度,又接地氣,顯示出新一代治國人才的成熟。
\"記住,\"她鄭重地說,\"你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這些人才作為班底。他們既懂得傳統智慧,又善於革新創造。只要用好這支力量,新政就一定能成功。\"
林月笙點頭:\"我明白。這也是為什麼我第一個命令,就是要進一步擴大明德堂的規模,在更多地方建立分校。\"
\"好!\"葉知秧欣慰地說,\"你已經真正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不過...\"她話鋒一轉,\"越是這樣,反對的力量就會越強。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林月笙堅定地說,\"就像您教導的:治國如同教化,要有耐心,要有智慧,更要有堅定的信念。\"
葉知秧滿意地點頭。她的學生,確實已經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君主。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