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內憂暗生(第1/2 頁)
深秋的京城,寒意漸濃。明德堂內,葉知秧正在翻看一份特殊的報告:近期各地突然出現大量攻擊教育改革的文章,措辭尖銳,論調相似,明顯是有組織的行動。
\"先生,\"王子明快步進來,\"又有訊息了。江南幾家老牌書院同時宣佈,要恢復舊制,停用新教材。\"
葉知秧冷靜地翻看著名單:\"這些書院...看來周家已經開始行動了。\"
正說著,蕭遠珩帶來了更嚴重的訊息:朝中一些重臣聯名上書,要求暫停科舉改革,恢復八股取士。他們的理由是:新科出身的官員\"治事不當\",\"行事輕率\",\"不懂禮制\"。
\"證據呢?\"林月笙在御書房問道。
\"這裡有一份詳細調查。\"一位年輕的御史呈上奏章,\"他們說的所謂'治事不當',其實是新官員打擊了一些不法之事;'行事輕率',是指直接接見百姓,簡化程式;'不懂禮制',則是因為革除了一些繁文縟節。\"
林月笙看完,冷笑一聲:\"原來是動了他們的利益。\"
這時,又一個令人擔憂的訊息傳來:有人在民間散佈謠言,說新式教育\"傷風敗俗\",\"離經叛道\"。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保守勢力開始煽動家長,不讓孩子去新學堂讀書。
\"必須立即反擊。\"王子明主張。
\"不急。\"葉知秧胸有成竹,\"讓實踐來說話。\"
她讓人收集了各地新式學堂的成果:有的學生改良農具,提高了產量;有的鑽研醫術,救治了瘟疫;有的精通商賈之道,促進了經濟;有的通曉外語,化解了紛爭。
\"把這些事例整理成冊,讓百姓自己判斷,什麼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同時,她派人走訪了一些反對新教育的家長。瞭解下來,很多人其實是因為擔心孩子將來考試吃虧。
\"這倒提醒了我們。\"林月笙說,\"是該讓更多人瞭解科舉改革的真正意義。\"
於是,朝廷釋出了一份詳細的說明:新科舉不但保留了傳統考核,還增加了實務能力的測試。這意味著,考生有了更多的出路,不是隻能寫八股文。
更重要的是,林月笙下令在各地舉辦\"新政成果展\",讓百姓親眼看看新式教育培養的人才做了哪些實事。
一天,葉知秧去視察江南一個反對聲音最大的地方。當地有個老學究,特別反對新式教育。
\"老先生,\"葉知秧親切地問,\"您反對的具體是什麼?\"
\"這些新法,都是旁門左道!\"老學究憤慨地說,\"什麼實用技能,什麼創新思維,全都是誤人子弟!\"
\"是嗎?\"葉知秧不動聲色,\"那您看看這個。\"
她取出一份文章,是一個新學堂學生寫的。這篇文章不但引經據典,而且結合實際,論述如何改善當地水利。
老學究看完,不得不承認:\"引文精當,論述有理...這是新學堂的學生寫的?\"
\"不只如此。\"葉知秧又拿出一些資料,\"這些都是新學堂學生的成果:改良農具的設計圖,預防疫病的方案,改善商貿的建議......每一項都實實在在地造福了百姓。\"
老學究陷入沉思。這時,一個意外的訪客來了:是他的孫子。這孩子正在新學堂讀書,今天特意回來展示學習成果。
只見他先是對祖父行了標準的古禮,然後用優美的文言文匯報了學習情況,最後還展示了自己設計的一種新式農具。
\"好!好!\"老學究連連稱讚,\"沒想到新學堂既能傳承傳統,又能與時俱進。是老朽淺見了。\"
這個小故事很快傳開,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式教育並非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在傳承中發展創新。
但反對的聲音並未完全消失。一些勢力開始採取更隱蔽的手段:或是暗中施壓,讓一些學堂放棄改革;或是拉攏策反,分化教育界的力量;或是製造事端,藉機攻擊新政。
關鍵時刻,明德堂的學生們站了出來。他們自發組織起來,深入各地,用實際行動證明新式教育的價值。
有的去農村教授新技術,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有的為工匠講解新知識,促進手工業發展;有的到商鋪傳授算學,幫助商賈理財......
最打動人心的是,這些學生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終保持著謙遜好學的態度。他們說:\"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