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德澤萬年(第1/2 頁)
冬日的明德堂,一片靜穆。雪花輕輕飄落,彷彿在為這段教育改革的歷程畫上一個唯美的句點。
葉知秧獨自站在書房,翻看著這些年積累的記錄。案頭堆滿了各地送來的報告:邊疆部落的孩子們已經能用多種文字交流;江南水鄉的農人掌握了改良農技;西域商道上,不同國家的商人在學堂裡切磋智慧。
\"先生。\"王子明輕聲進來,\"各地代表都到了。\"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明德堂將舉行教育改革總結大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師生、官員、商賈、工匠,甚至有遠道而來的域外使者,都要見證這個重要時刻。
大堂內座無虛席。葉知秧環顧四周,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面孔:曾經的倔強少年李元鋒如今已是教育新銳;當初的邊疆遊子如今成了溝通文化的使者;昔日的農家子弟現已是鄉村振興的力量。
\"回首這些年,\"她開場說,\"教育改革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路。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總結這段歷程。\"
第一個彙報的是教育普及的成果。資料令人振奮:
全國已建立各類學堂三千餘所;
年入學人數是改革前的五倍;
偏遠地區入學率提高了十倍;
女子入學比例達到史所未有的高度。
\"但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葉知秧說,\"我們不只是讓更多人能讀書,更讓教育真正改變了人的命運。\"
一位來自山村的教習作證:\"自從村裡辦了學堂,不但孩子們有了新的出路,連村子的面貌都變了。村民們學會了新的農技,懂得了經營之道,整個村子都富起來了。\"
接著是教育創新的展示。各地的特色教育令人印象深刻:
江南水鄉的\"水利學堂\";
北疆草原的\"遊牧課堂\";
西域商道的\"商貿學舍\";
南洋海域的\"航海學院\"。
每一所學堂都結合當地特點,發展出獨特的教育模式。更難得的是,這些創新不是簡單模仿,而是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
\"最令我欣慰的,\"葉知秧說,\"是看到教育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確實,教育改革帶來的不只是知識的傳播,更是整個社會的變革:
農村因為科技教育而增產增收;
商業因為誠信教育而更加規範;
工藝因為技術教育而不斷創新;
文化因為開放教育而更加包容。
正說著,一個特別的彙報引起了關注。是關於教育的國際影響:
絲路上已建立了數十所聯合學堂;
來自各國的學子超過千人;
教材被翻譯成十餘種語言;
教育理念影響到遠方的國度。
\"這印證了一個道理,\"葉知秧說,\"教育是溝通文明的橋樑。它讓不同的文化能夠對話,讓世界變得更加理解和包容。\"
下午的議程轉向未來展望。與會者紛紛獻計獻策:
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
要培養更多優秀教師;
要開發更好的教學方法;
要讓教育惠及更多人群。
林月笙也來了。看著這欣欣向榮的景象,他感慨道:\"當年你說教育是立國之本,今天我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傍晚,一場特別的儀式開始了。各地代表帶來了具有象徵意義的禮物:
北疆送來了融合漢蒙文字的典籍;
西域獻上了多國商賈合編的教材;
南洋呈現了海上絲路的航海圖;
江南奉上了改良農技的成果冊。
這些禮物本身,就是教育改革最好的見證。它們展示了知識如何在實踐中發展,智慧如何在交流中提升。
夜幕降臨,明德堂舉行了一場難忘的晚宴。各地的師生帶來自己的文化展示:有詩詞歌賦,有音樂舞蹈,有技藝展示。最動人的是一首新創的歌謠,融合了各地的曲風,歌詞用多種語言寫就,傳達著共同的理想。
散席後,葉知秧獨自來到當年開始改革的那間書房。月光灑在案頭,照亮了她寫下的第一份改革方案。回望這段歲月,多少困難險阻,多少質疑非議,但教育的火種終於在神州大地上燎原。
\"先生。\"王子明送來一份特別的禮物——是第一批明德堂學生寫的回憶錄。翻開扉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