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桃李天下(第1/2 頁)
冬至前夕,明德堂迎來了一場特別的慶典。來自天下各地的學子們帶著自己的成就回來向師長彙報,這其中有朝廷命官,也有地方富商,更有許多默默耕耘在基層的教育者。
清晨,葉知秋站在大門前,看著絡繹不絕的馬車。每一張熟悉的面孔都讓她倍感欣慰,每一個動人的故事都讓她熱淚盈眶。
\"先生!\"一個爽朗的聲音傳來。竟是王子明從邊塞趕回,風塵僕僕卻滿面喜色,\"您猜我帶回了什麼?\"
他開啟一個包袱,裡面是一摞用羊皮寫就的文字。\"這是遊牧部落的史詩,我們在邊塞學堂編成了雙語教材。現在,連草原上的孩子都能讀到聖賢之書了!\"
葉知秋仔細翻看,只見漢字與遊牧文字並列,既保留了原有韻味,又增添了新的意境。
\"好!\"蕭遠珩讚歎,\"這才是真正的教化,潤物無聲卻自然而然。\"
正說著,又一陣喧鬧傳來。是林青雨帶著一群女醫者到了。她們不僅在京城開設醫館,還組建了流動醫隊,專門為偏遠地區的婦孺看病。
\"先生您看,\"林青雨遞上一本厚厚的醫案,\"這是我們總結的婦幼醫術。每個案例都是實踐中得來的,特別適合鄉村醫者參考。\"
葉知秋翻看醫案,越看越感動。這些案例不僅記錄了病情,還詳細說明了當地條件下可用的替代藥材,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大堂內很快擠滿了人。趙世勳帶來了令人意外的好訊息——他創辦的商學堂已經在各大商埠開設分院。
\"最讓學生欣慰的是,\"他笑著說,\"那些富商們不再只顧賺錢,而是開始關心民生。前些日子發生旱災,商會主動捐糧賑災,還建了不少義學。\"
李元禎的變化最大。這個當年的紈絝子弟如今在地方任職,把明德堂的理念帶到了基層治理中。
\"我們在縣衙設立了'民意堂',\"他解釋道,\"讓百姓可以直接反映問題。您猜怎麼著?那些最基層的建議,往往是最實用的!\"
葉知秋聽得連連點頭。這正是她最想看到的——學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讓知識造福百姓。
午後,一個特別的儀式開始了。每個人都要講述一個最難忘的故事,分享教育改變人生的時刻。
一個來自山村的女教習站起來:\"還記得第一次來明德堂時,我是偷偷來的。村裡人都說,女子讀書是浪費。但現在,我辦的女學堂已經有了三十多個學生。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些曾經反對的長者,現在都主動送孫女來上學。\"
\"教育的力量就是這樣,\"葉知秧說,\"它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心。\"
一個在西域任職的學子分享道:\"有個遊牧部落的首領原本很牴觸漢學,但當他看到我們不僅教授漢文,還尊重他們的傳統時,態度完全變了。現在,他讓自己的兒子來我們學堂當助教,專門教授草原文化。\"
蕭遠珩感慨:\"這就對了。教育不是為了改變誰,而是為了互相理解、共同進步。\"
故事一個接一個,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播著明德堂的理念。有人在基層教書,有人在商界立業,有人在官場任職,但他們都沒有忘記教育的初心。
\"先生,\"王子明突然說,\"我們想請您去各地走走。您的學生已經遍佈天下,該看看這些桃李是如何開花結果的。\"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大家響應。葉知秋卻搖頭笑道:\"不必了。看到你們今天的成就,為師已經心滿意足。\"
夜幕降臨,明德堂內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晚宴。席間不設主次,所有人都圍坐在一起,暢談理想。
\"記得當年剛來明德堂時,\"李元禎舉杯感慨,\"總覺得這些新法子太離經叛道。現在才明白,真正的學問,就是要敢於創新、勇於實踐。\"
林青雨接話:\"是啊。先生教給我們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怎麼用知識去幫助他人。\"
觥籌交錯間,葉知秧望著這些可愛的面孔,心中充滿自豪。他們每個人都像一盞明燈,照亮著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
深夜,學生們還在暢聊。有人在交流教學心得,有人在分享治理經驗,有人在規劃未來藍圖。這些跨越地域、身份的交流,正是明德堂最珍貴的財富。
\"我有個想法,\"蕭遠珩對葉知秋說,\"不如建立一個定期交流的制度?讓天下的明德學子每年都有機會聚首,互相砥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