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域外來客(第1/2 頁)
春日的明德堂格外熱鬧。來自各國的使節團陸續抵達,有西域商路上的大食國使者,有南洋群島的航海者,也有遠道而來的天竺國學者。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文化交流大會。
\"貴國的教育理念很有意思。\"大食國的使者阿布杜勒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道。他已經在明德堂觀察了三天,被這裡的教學方式深深吸引。
葉知秧親自帶領各國使者參觀。走到醫學堂時,一個特別的場景引起了眾人注意:一位天竺醫者正在和中土學生交流診病之法。
\"你們透過脈象診斷,我們則重視體液平衡。\"天竺醫者說,\"如果能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
\"妙!\"在場的醫學生眼前一亮,立即開始嘗試結合兩種診斷方法。他們發現,不同的醫學體系竟能互相印證,得出更準確的診斷。
葉知秧欣慰地說:\"這就是交流的意義——不同的智慧相遇,往往能擦出新的火花。\"
來到工藝學堂,南洋使者帶來了一種特殊的造船技術。他們的船隻能在風浪中保持穩定,特別適合遠洋航行。
\"這個構造很特別。\"工藝學堂的學生仔細研究著圖紙,\"如果把它和我們的水密艙技術結合......\"
很快,一個改良方案誕生了。這種融合了多種技術的船型,既穩固又靈活,獲得了各國航海者的讚賞。
最熱鬧的要數商學堂。來自絲路各國的商人帶來了不同的貿易方式和金融制度。學生們發現,每種制度都有其獨特的智慧。
\"比如大食的合夥制,\"一個學生解釋,\"很好地解決了風險分擔的問題。而南洋的以物易物體系,則在某些情況下比用金銀更有效。\"
正說著,林月笙也來了。這次教育交流,本身就是他推動的\"開放政策\"的一部分。
\"陛下,\"阿布杜勒說,\"我們想在大食也建立類似明德堂的學校。不知是否可能......\"
\"當然可以。\"林月笙欣然應允,\"教育不分國界。我們願意分享經驗,也期待學習各國的智慧。\"
這個提議立即得到各國使節的響應。很快,一個宏大的計劃形成了:沿絲綢之路建立教育網路,讓知識能夠自由流動。
但挑戰隨之而來。有人擔心文化輸出會威脅國家利益,有人怕異國思想會動搖根本。
\"恰恰相反。\"葉知秧說,\"文化的生命力在於交流。閉門造車只會固步自封,唯有互鑑才能與時俱進。\"
為了證明這一點,明德堂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展示會。各國來訪者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而明德堂的學生則展示如何在理解和吸收中創新。
天竺的冥想術與中土的靜坐相結合,產生了新的修身方法;大食的幾何學與中土的算術融合,創造了更精確的計算方式;南洋的航海術與中土的造船技藝結合,開發出更先進的船型。
\"看,\"葉知秧對擔心的大臣們說,\"這正是文明交流的魅力。它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在理解和融合中創造新的價值。\"
夜晚的明德堂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晚宴。各國使者帶來了自己的美食,學生們則即興創作詩文。觥籌交錯間,文化的隔閡在消融,智慧的火花在迸發。
一位年輕的大食學者即興用漢語寫下詩句:
\"萬里同風月,八方共典籍。
才智無國界,教育通四極。\"
雖然文法不夠純熟,但表達的情感打動了所有人。
第二天的會議上,各國代表開始討論具體的合作計劃:
- 互派師生交流學習;
- 翻譯對方的重要典籍;
- 共同研究實用技術;
- 建立定期交流機制。
最特別的是\"文化使者\"計劃:選派優秀學生赴各國學習,同時接待外國學子來華,讓他們成為溝通不同文明的橋樑。
\"這些年輕人,\"葉知秧對林月笙說,\"將是推動文明交流的生力軍。他們不帶偏見,充滿好奇,最容易接受新知識,也最善於融會貫通。\"
臨別時,各國使節都表示要在本國推廣明德堂的教育理念。但葉知秧提醒他們:\"教育要因地制宜。重要的不是照搬形式,而是理解精神,結合本土實際創新發展。\"
這次交流的影響遠超預期。不久後,第一批\"文化使者\"啟程遠行。他們帶去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