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萬世師表(第1/2 頁)
冬日的暖陽灑在濟世堂的書房裡,葉知秋正在謄抄一部特別的醫書。這不是普通的醫術著作,而是她一生心得的總結,既有醫道,也有治道,更有做人的道理。
\"師父,您要不要歇息一會兒?\"一位年輕弟子送來熱茶,心疼地看著她伏案疾書的身影。鬢角的白髮在陽光下格外顯眼,卻遮不住她眼中的神采。
\"不急。\"葉知秧放下筆,輕撫書頁,\"這些都是要留給後人的,每一個字都要寫得清楚明白。\"
蕭遠珩走進來,看了看書稿:\"這不只是一本醫書,而是一部治世寶典啊。\"
確實如此。書中不僅有詳細的醫術心得,還有她多年行醫和治國的感悟。從如何辨別藥性到如何體察民情,從治病的原則到治國的道理,無不凝聚著深刻的智慧。
\"你看這一段,\"她指著書頁說,\"醫者用藥,要因人制宜,不可執著一方。治國理政,又何嘗不是如此?\"
正說著,幾位得意門生前來請教。他們都已在各地開設醫館,正是濟世堂理念的踐行者。
\"師父,我們遇到一個難題。\"為首的弟子說,\"有些地方的官員想借醫館謀私利,我們該如何應對?\"
葉知秧放下筆:\"記住,醫者濟世,當以民為本。無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就像我當年在太醫院推行改革時一樣。\"
她站起身,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舊冊子。那是當年在太醫院制定的章程,裡面詳細規定了醫者的職責和操守。
\"你們看,\"她翻開泛黃的書頁,\"這些規矩不是束縛,而是保護。讓醫者能夠堅守本心,不為權貴所動。\"
午後,一群新來的學生圍坐在堂前,聽她講授醫道。這些年輕人來自天南海北,有的是富貴之家的子弟,有的是寒門學子,還有從域外遠道而來的求學者。
\"醫道有三重境界,\"她語重心長地說,\"一重是技術,二重是仁心,三重是悟道。技術可以教,仁心要悟,至於悟道,就要靠你們自己了。\"
一個聰慧的學生問:\"師父,這和您當年治國有什麼關聯嗎?\"
葉知秧露出欣慰的笑容:\"很好,你們要學會舉一反三。醫國如醫病,表面上是不同的事,本質上卻是相通的。關鍵在於,要以仁心為本。\"
傍晚,她召集所有弟子,宣佈一件重要的事:要將濟世堂發展成一個醫學傳承的基地,不僅教授醫術,更要傳播醫德。
\"我和你們師父商量好了,\"蕭遠珩補充道,\"要把這裡的一切都系統地記錄下來,讓後人能夠繼承和發展。\"
葉知秧點頭:\"是啊,為醫之道,貴在傳承。這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夜色漸深,她依然在書房中寫作。這次是一部特別的著作:《醫政心得》,專門記錄她將醫道理念運用於治國的經驗。
\"你看,\"她給蕭遠珩看一段文字,\"為醫如為政,都要有'治未病'的意識。與其救急,不如防患。這個道理,我們當年在朝時就是這麼做的。\"
次日清晨,她帶著弟子們在藥園巡視。每一株藥材都要仔細檢查,既是教學,也是傳授經驗。
\"你們要記住,\"她指著一株生長茂盛的草藥,\"種藥如養民,既要勤勞,更要用心。光有技術還不夠,要懂得愛護和珍惜。\"
正午時分,幾位老臣結伴來訪。看到她專心教學的樣子,不由感慨:\"這比在朝堂上更像您了。\"
葉知秧莞爾:\"是啊,這才是我的本心。當年在朝雖立下了一些功業,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人才,傳承理念。\"
午後,她審閱弟子們的醫案記錄。每一個病例都要仔細推敲,既要看診斷用藥是否得當,更要看是否體現了醫者的仁心。
\"這個病人雖然貧困,\"她指著一份醫案,\"但你們依然用了最好的藥。這很對。醫者救人,不能因貧富而異。\"
傍晚,她召集幾位資深弟子,商討如何完善濟世堂的傳承製度。
\"要建立完整的考核體系,\"她說,\"不僅考醫術,更要考醫德。讓這份事業能夠代代相傳。\"
夜深了,濟世堂的燈火依然明亮。葉知秧在寫給後人的序言中寫道:
\"醫者,濟世為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顆仁心永遠不能改變。望後來者能記住:懸壺濟世,不只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