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道法自然(第1/3 頁)
雖然生在武林世家,但是在伯伯和父母的溺愛之下,段譽喜文厭武。
他自幼受高僧點化,又曾得鴻儒名師指點,因此雖然年紀尚幼,但是於學問之道已然頗有功力。
這一日讀到了孟子,聯想到當今的天下局勢,不禁產生疑惑,於是便尋人請教。
可接連問了幾位先生,全都瞠目結舌,訥訥答不上來。
段譽自幼就有痴性,一旦遇到了什麼問題,很容易上頭。非弄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則誓不罷休。
而在鎮南王府當中,要論學問,朱丹臣首屈一指。他自然而然想到,於是追問了過來。
朱丹臣正代段正淳接待全冠清,冷不防段譽跑來這麼一問,讓他也有些措手不及。
最讓他尷尬的是,段譽的問題他居然無法解惑。
想到自己居然被一個小孩子給問倒了,這令朱丹臣不免臉上一紅。尤其還當著全冠清的面,不知是否會被丐幫中人小瞧了鎮南王府?
他努力開動腦筋,搜尋典籍,卻一無所獲。
是啊,聖人明明說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為何遼國恃強凌弱、行無道之舉,卻又能強盛於天下呢?
大宋遵循聖人之道,反而日漸積弱、任人欺辱?
特別是他們大理國,於當世之中最為弱小,受到的欺壓更甚。
要知道他們大理最是與人為善,從不敢得罪任何一國。即便是對治下百姓,也都力行善政。這麼做卻不能得道多助,實在與聖人之言相去甚遠。
這彷彿在印證著,聖人的說法似有不妥之處。
想到這裡,朱丹臣嚇了一跳,趕忙對段譽告誡起來。
“世子,聖人之言必有其至理。臣學問有限,難以領悟,不能為世子解答。也許假以時日,其義自見。”
朱丹臣也算是光明磊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更有維護段譽之心,生怕他就此質疑聖人,引起莫大風波。
見朱丹臣都不能為自己解惑,段譽不禁撅起了小嘴,唉聲嘆氣起來。
“只恨我大理偏居南疆,文華不興。要是得能拜會當世大儒,得以解惑,小弟實在是千願萬願。”
而就在這時,全冠清的聲音在背後響起。
“聖人之言,當可解為:得勢多助,失勢寡助也。”
段譽正作沒道理處,心情跌落谷底。有人願意探討學問,一下子振奮起來。
他轉過身來,不以世子的身份為傲,反而鄭重行禮。
“請教先生,此言何解?”
朱丹臣的眼睛裡閃過一抹精光,心底暗暗有了計較。
這位全舵主為了拉上大理段氏,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連一個小孩子都不放過。
他並不認為,全冠清一個乞丐也能解讀聖人的微言大義。
恐怕此人另有圖謀,必須要嚴加防範,尤其是不能讓他謀算了段譽。
朱丹臣猜對了。
全冠清此來鎮南王府,確實別有所圖,不過並無惡意。
段正淳和朱丹臣只覺著他是為了張子程遇害一事而來,因此並不想摻合,擺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姿態。
但實際上張子程遇害一事,在全冠清的心目中並沒有那麼重要。
他從中原萬里迢迢而來,距離張子程被害之時已過月餘。
諸般線索能否查到,實屬渺茫。
這也是為何汪劍通派他來時,並未要求必須破案的原因。
案子嘛,查當然是要查的。這是姿態,也為了給所有人一個交待。但是在查案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全冠清找上鎮南王府,其實是為了搭上關係,好方便他日後的運作。
從見到大理分舵的第一眼起,全冠清就決定要好好經營一番,展現自己的能力。
他可不想跟一幫乞丐住在芬芳環繞的破廟中,更不想真的去乞討要飯。
哪怕乞討要飯是丐幫的標配,但他已經做到了丐幫高層,當然不願意去吃殘羹剩飯。
事實上,丐幫的高層也幾乎很少有人真的以乞討為生。
只有吳長風這樣不拘小節的,加上囊中時常羞澀,才會真的吃百家飯。
其餘的丐幫高層,不管表面上多麼樸素,實則都不缺少錢財。
想想喬峰坐在酒館裡暢快喝酒,銀子隨意支用,就可知道在丐幫當中高層和底層完全是兩回事。
再一個,全冠清也沒有想著讓自己一輩子困在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