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外交爭鋒 頻起風波(第1/2 頁)
石虎看到成漢主李壽請求歸還荊州刺史李閎的信件上稱呼他為“趙王石君”,心裡極為不高興。石虎心想:“趙王就是趙王,‘君’就是‘君’,這樣的稱呼還像個國書;你弄個‘石君’就不倫不類了。‘石君’的意思,就像是街坊鄰居、師兄師弟馬馬虎虎的一個稱呼,你個小小成漢之主有資格這樣稱呼我大趙王‘石君’嗎?你還不夠格,覺著你稱帝了就了不起了嗎?你也太囂張了吧?”
石虎又接下去想到:“這兩年李壽跟自己總體關係還算不錯,儘管聯合攻打江南晉朝廷的計劃沒能實施,但是也不至於因為這樣的稱呼翻臉吧?”
石虎思忖再三,拿不定主意。便讓群臣傳閱李壽的書信,讓群臣拿個主意。
中謁者令申扁是個四面見光、能言善辯的“機會分子”,他說:“陛下,就憑李壽這小子說話這麼沒禮貌,咱們就可以不歸還給他這個荊州刺史李閎。也真難為這個李閎刺史大人了,庾亮看管那麼嚴他都能跑出來。反正他挺能跑的。既然他這麼能跑,那麼李壽如果問起來,咱就說李閎又跑了。至於跑到哪裡了,李閎臨走可沒向我們趙國請示彙報。”
石虎笑了笑,搖了搖頭,感覺這個主意不咋地。
司徒申鍾說道:“既然他們成漢出言不遜,咱們也可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反正咱們大趙國不能落下風。他們稱陛下‘趙王石君’,咱們就稱呼他為‘成王李君’,即便他稱帝了,咱們也不承認,就稱呼他‘成王’,你愛咋地就咋地!來而不往非禮也,這也算對得起他了。”
石虎想了想,點了點頭,隨即有感覺似乎也不太好,便沒有開口。
中書監王波說:“陛下,剛才二位大臣所說的主意,在下以為不可。以臣下來看,咱們大趙國哪能跟成漢那樣的邊鄙小國一般見識呢?咱們大國就該體現出大國的風範,體現出咱們大國的風度。往來書信這樣的稱謂小事兒一樁,無關宏旨,只要在軍國大事上,不跟咱們作對,咱們大可不必跟他們計較這種雞毛蒜皮的事情。”
石虎聽了,點頭道:“嗯,這還差不多。”(本作品作者與3g書城簽約並上架,其他網站應注意不得有侵權行為)(有對本作感興趣的書友可與作者qq:285314890聯絡)
此時,侍中崔約說道:“啟奏陛下:挹婁國使者向我朝進貢來了,他們還帶來了他們特製的楛(讀音hu)矢石砮(讀音nu)。”
這個挹婁國,是滿族的祖先,當年生活在東北松花江、長白山一帶。在周至西漢時稱肅慎,漢魏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期稱靺鞨。宋元明時期稱女真,明清至今稱滿族。據《後漢書》載:“挹婁國,眾雖少,而多勇力,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刀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鏃。”據《魏書》載:“勿吉,其人勁悍,善射,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
石虎一聽遠方有國家向大趙國進供來了,高興地說:“什麼物件?把這個稀罕玩意兒弄上來,讓大家開開眼。”(本作品在可恨的盜版網站裡邊的盜版,面目全非,字詞句和標點符號錯誤百出。請大家支援正版,到3g書城看首發,免受誤導)
王波向石虎講解說:“聽起來這個名字特別彆扭,其實,介紹起來,很簡單。楛(hu)矢,就是用長白山區的楛木(或者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就是用松花江畔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罷了。”(本文作者哎呀可笑與3g書城簽約並上架,請盜版網站不要侵權)
隨著宮殿內外一層層地傳遞一個聲音:“挹婁國使者進殿見駕了。”
就見一個披頭散髮猶如原始人一樣的黑小子,斜挎著一張特製弓弩走進殿來。走到石虎近前,也沒有行叩見天王大禮,只是說了一聲:“挹婁國使者晉見趙國天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說完了,站在當地跟木頭樁子一樣,傻呆呆站著,一動不動。
石虎讓身邊的隨身侍衛(趙國宮殿裡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了太監,因為石虎吸收歷史教訓,認為太監不可靠)、殿中督賈堅拿了過來。
石虎拿在手裡看了看,感覺確實非同一般,箭桿紋理如木,但堅過鐵石,石箭頭亮如瑪瑙,晶瑩剔透。整個弓弩個頭大,重量也大。但是整個製作特別精緻神奇。
便對神箭手賈堅說:“你是咱大趙國第一神射手,這弓比你平常使用的弓箭怎麼樣?”
回答說:“陛下,這種弓箭顯然比臣下平時所用的弓箭精緻多了,但是所要求的臂力更大。所以臣下使用起來並不順手。”(本文作者哎呀可笑在3g書城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