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十三章 賈雨村身寄葫蘆廟(第1/2 頁)
詩曰“一鳴從此始,相望青雲端。”
話說京城賈府內外混亂,賈母臥床與王夫人商談了廚房婆子、帳房先生、庫房小廝等人被攆走而心生不忍,畢竟都是相陪賈府多年,於是王夫人不忍賈母費神,便答應她會安排妥帖。
回到自己院落的王夫人喚來了林之孝家的,除了前頭給的錦囊銀子,又是額外給了些布匹、銀裸子給被攆走的下人,額外還給了帳房先生一封賈府印章的引薦信,林之孝家的一見又心思活絡起來,便央了王夫人給一封廚房婆子。
王夫人原想拒絕,覺得一個廚房婆子還需要引薦信幹甚麼,又想了下林之孝家的與廚房婆子自是有一層親戚關係,林之孝家的以後還要在賈府管事,駁了面子對大家都百害無一利,不如就給了。
一臉美滋滋的林之孝家的將引薦信放進袖子處,一面道謝王夫人體恤下人,便轉頭去與攆走的說了一番,只見攆走的對林之孝家的也是感恩戴德,林之孝家的走時也收了不少好處。
而多拿了一封引薦信的婆子,本來瞧不起這玩意,正罵罵咧咧不如多給幾吊錢,誰知跟她一同被趕出來的兒子如見珍寶一樣,又是一番解說,才知這封信值千金,尋一處富貴人家安享晚年豈不美哉。
母子兩便是一算計,怕是京城有頭有臉的自是耳熟他們之事,不如拿著信、收拾包裹去到別處榮華富貴,於是離了京城去了另外一處繁華之地,東南一隅曰姑蘇。
姑蘇也值多事之秋,便是十里街仁清巷內有處“葫蘆廟”的古廟,古廟除了住著僧侶,也有不少各處前往京城赴考而短暫寄住的考生們。
如今正有一個窮儒名賈化,別號雨村者正寄住在葫蘆廟內,此人為何窮得住古廟呢?
原來是他族上系詩書仕宦之家,可惜無人繼承發揚,隨著族內人口凋零最後只得他一人,胡州亦無產業生產,便想赴京取功名,誰知路上奔波又遭遇不測,只得淪落在古廟居住。
古人常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雖說賈雨村生得腰圓背厚,卻也只能是提筆賣字營生,又因銀兩進賬不多,已經在此淹蹇一年之多了。
幸得有著舉人身份可入幾人青眼,其中正是古廟旁的鄉宦甄士隱。
今日,賈雨村照舊用過早膳,寫了幾封書信便出門看看,卻見到平日端茶送飯的一年輕和尚正與一婦女拉扯著。
說是拉扯也有些過,實則是婦人情急之下拉了下和尚的衣袖,又哭著說道:“那就依著僧官老爺的辦吧。”
原本還一臉正氣秉然的和尚,一聽就神色飛揚了起來,忙回道:“早依我的話,何須多掏銀錢呢,又累得你夫君不得安寧。”
賈雨村這才注意到婦人有帶麻孝之物,又聽婦人說著話:“我的天,只為幾分銀子,累你跑到東又跑到西,好不苦呀。”
一思襯,便知是和尚為了多得銀兩而欺騙婦人,不外乎是和尚追薦亡人時談好銀錢送西方,婦人給了銀錢,和尚唸經就說送錯到東方,不得讓夫人多掏銀錢再念經送西方去。
要多少銀兩做攬頭,唸經超度送哪方,不都是和尚說了算,亡人家人不都聽而從之,唯恐亡人入土不安。
向來冷眼旁觀的賈雨村也只是搖了搖頭,便出了寺廟。
要說這地甚是熱鬧,常時街道上擺攤販賣著生產和生活必需品,有碾子、豬槽、磨等石制用具,鋤鎬、犁鏵、鏟子、鋸子等鐵製用具,還有籮筐、簸箕、篩子、扁擔等竹製或木製用具等,也有雨傘、草帽、梳子、鏡子、頭飾、鞋樣等生活用品,滿目琳琅。
賈雨村素日也會走走看看,懷裡有些閒錢便購置出行之物,想著哪日啟程去京城可用。
只是沒看到可買之物,便轉身碰上了甄士隱,只見他一臉惆悵,似有難解之事。
“老先生,近日可好?”賈雨村忙施禮請安道,畢竟甄士隱喜酌酒吟詩,對賈雨村可是讚賞十足,樂得賈雨村非常願意在甄士隱面前贏得好感。
原想著事情的甄士隱突然嚇了一跳,定睛一看是賈雨村,便是回禮說道:“賈兄今日有雅興出來走走啊?”
賈雨村連忙說道:“前幾日瀚學樓主人相求批得幾篇文章,這幾日程文墨卷才批了七八十篇,閒散慣了不耐做這事,便出來散散心。”
一聽賈雨村正做選編文章的工作,往日也有吟詩作對,不禁對他的敬意更加,也就請著賈雨村到甄家吃茶聊天,說道:“只跟賈兄做過詩上文章,不曾想賈兄在選政之事大有文章,甄某有幸聽聽見解。”
兩人正欲攜手去甄家時,恰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