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氣盛,還叫年輕人?(第1/2 頁)
高考對中國很多家庭和學生來講,都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段日子。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十二年醞釀一花開。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為一生不留遺憾。
高考的意義,並非一個分數,一張文憑。
而是經過非人的煎熬,歷經三年的黑暗和錘鍊後,你能以更加強大的內心,去迎接餘生那一場場不可預測的考試。
高考前一夜,李浩宇什麼題也沒做,也沒有再複習。
不是他不重視高考,正是因為他太在乎,所以更要放平心態。
古語有云:每遇大事,必有靜氣,靜則神明,疑難冰逝。
意思就是,只有靜下來,才能讓自己不受負面影響。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在危機中找到機會,變壞事為好事。
李浩宇選擇釋放壓力的辦法是畫畫。
一天時間,他都對著窗外的街道信馬由韁地畫著。雖然畫的都是抽象派畫,誰也看不懂的那種。
但別說到了後面。
他的心情還真平靜下來了。
.............
李浩宇來到考場,看到手中的試卷。
他才意識到高考已經開始了。
高考第一科,考的是語文。
這也是李浩宇最有自信的一門。
畢竟他幾年在教育機構工的日子,也不是毫無用的。
近幾年語文命題的趨勢,不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就能應付考試。考題反而開始聚焦學生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效能力的考查。
重點不再是過去單個知識點、或者單個型別,而是整體綜合性素質的考查。
李浩宇很快遇到第一個難點古文翻譯。對於古文翻譯來說,很多人得分不高的原因是“踩點不到位”。
簡單地來說,其實就是找不到文章表達的重點。
其實面對古文翻譯,只要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抓住古文想要表達的中心的思想即可。
即便是不理解文章一所也不用著急,可以透過一些答題技巧來密閉。李浩宇總結了古文翻譯的六字真訣:
“對”,即對著字翻譯,一字一譯;
“留”,保留文中的特有名詞,如地名等;
“刪”,刪除不必要的字,如語氣詞等;
“換”,即將文言文換成現代文;
“補”,補充文言文中有省略的地方,如省掉主語、賓語等;
“調”,即調整到更符合現代文的語序。
沒多久,李浩宇就搞定了古文翻譯。
他的基礎知識足夠牢固,再加上掌握了答題技巧。
他答題速度也很快,很快就寫到文了。
................
這次的高考文,要求以我的祖國為主題: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題目選擇如此寬泛,很利於他的發揮。
李浩宇的優勢在於思維發散,加上文筆也可以。
其實高考文想要得高分不難,只要做到“立意高明、結構清晰、例子新穎、語言富有文采”即可。
要寫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破好題: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後有來者群英堂堂。繼往開來,且看來日,舒天朝暉,磅礴東方!
李浩宇先論述青年人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我的祖國。
然後接下來,就是要丟擲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他打算先從普通人的視角寫起:攤開現世卷軸,泛黃的書頁裡溢滿了退伍軍人十年出入山間,為祖國華誕獻上萬畝林場;鄉村書記紮根西溝偏遠村莊,兩鬢斑白時終見荒村入小康。
闡述了每個人都有貢獻自己的力量報效祖國的方法。
以及每個人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會是怎麼樣的結果?
然後李浩宇舉了袁老的例子,並以故事的形式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class='gad'>
描述了袁老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禾下乘涼夢”的故事。
夢裡袁老看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子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禾苗下面乘涼。為了讓這個夢想變成現實,為了讓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他孜孜不倦,奮鬥了一生,直到90歲還堅持下田做實驗。
...........
然後,他打算這樣寫:
時代幕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