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解縉遊說文淵閣,吳昊換牌匾(第1/2 頁)
明朝內閣制度的雛形來自朱元璋時期。
最開始明朝是有宰相這個職位的,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就把這個職位給取消了。
不過只靠著皇帝一個人,就算累死了也很難管理好天下。
於是朱元璋就找了幾個人給他提意見,起到一個輔佐作用。
到了朱棣這裡,內閣才算確立。
因為新皇登基,加上皇位也不是繼承來的,而是靠著武力奪取來的,所以事情就格外多。
又沒有宰相輔佐,所以朱棣就跟他爹想到一塊兒去了,也弄個小機構來輔佐自己。
自此,宰相的權力被一分為三。
決策權被皇帝牢牢握在手裡。
議政權被分給了內閣。
行政權分給六部。
也算是中華版本的三權分立了。
此時第一批文淵閣的成員一共有七個人。
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
品級不高,但因為離皇帝近,所以影響力還是不小的,沒有人會因為品級就小看這些人。
值得一提的是,楊榮在歷史上的功勞被吳昊給搶了。
正是那天,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進城的時候,吳昊高喊一聲:“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按理說沒有這個功勞,楊榮又這麼年輕,不應該能進文淵閣。
結果朱棣思考過後,硬是把楊榮給放進了文淵閣。
朱棣不希望歷史在這種地方改變,要改變也應該是由他主導做出改變。
正午時分,正是最熱的時候。
文淵閣中。
“唉,我等何德何能,能輔佐明君,也不枉這世上走一遭。”
解縉坐在椅子上,發出了一聲感慨。
面對這種政治正確的話,古代官員也只能應和。
其餘六人紛紛坐直了身體說道:“是啊,是啊!”
接著便是一頓馬屁輸出。
解縉等他們說完,又感慨了一句:“想當初奸佞榜二十九人,其中張紞王鈍、鄭賜、黃福、尹昌隆,皆宥而用之。”
當初朱棣進應天的時候,就名列了建文皇帝手下二十九個人是奸臣。
說要清君側。
結果進城之後,只殺了其中幾人,剩下的都放出來了,並且官復原職。
楊榮年紀最小,負責接話捧哏的也往往是他。
此時楊榮就順著解縉的話說道:“皇上不過誅了齊、黃數輩,的確稱得上寬仁明君。”
“嘿!”解縉冷笑一聲,“當初都察院的陳瑛可不是這麼認為的,他想要大肆株連,當時的諫言是什麼來著?”
聽到這裡。
其餘幾個文淵閣的成員彼此對視一眼。
看來今天,解縉是話裡有話啊。
誰也不是傻子,都這麼明顯了誰還看不出來。
他們早就對陳瑛、紀綱之流不順眼了,身為文人,他們自認清高,結果卻被這些特務機構整日監視著。
這算什麼?
皇帝不信任咱啊?
後世的人往往認為這種對官員的檢查機構是很有存在必要的。
可在當時,文人們普遍都不喜歡。
但不喜歡又能怎麼辦呢?
皇帝需要這些特務機構,官員們也只好忍受。
不過史官們也是文人,所以後世的史書上,特務機構的頭子幾乎評價都很差。
唯一還算好的幾個,翻閱一下人生經歷,也是那種誰也不得罪的。
解縉見其他人不說話,一拍桌子站了起來。
“應天順人,萬姓率服,而廷臣有不順命、效死建文者,如侍郎黃觀、少卿廖升、修撰王叔英、紀善周是修、按察使王良、知縣顏伯瑋等,其心與叛逆無異,請追戮之。”
解縉將陳瑛當初說的話背了出來,聲色俱厲。
眾人一陣沉默。
還是楊榮,他也跟著站了起來,補充道:“你們還記得胡閏嗎?”
一聽到這個名字,所有人都沉默了。
解縉跟著一唱一和,順著楊榮的話講:“胡閏之獄,所籍數百家,號冤聲徹天,兩列御史皆掩泣,瑛亦色慘。”
講到這裡,解縉頓了頓,露出嫌棄的神色
“可陳瑛卻對其他御史說,‘不以叛逆處此輩,則吾等為無名。’”
解縉看向其他幾人,對他們說:“可謂諸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