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魂瓶(第4/5 頁)
到河邊,只見河水茫茫,水流甚急,哪還有魂瓶碎片的影子?!
中年人瘋了似就要跳河,被王揚死死拽住:“許編!冷靜!”
“你,你有病啊!”俊少年震驚地看著壯漢。
壯漢道:“你傻啊!讓他倆研究出怎麼用魂瓶,把我們帶回去怎麼辦?”
俊少年愣了愣,聲音弱了一些:“那,那也不能”
“狗雜種!”中年人眼睛一下就紅了,向壯漢撲去。
“站住!”王揚突然大喝一聲,聲色俱厲。中年人下意識停住。卻發現王揚略過他,快速跑向草叢中已經站起的瘦子。
幾人不明所以,都跟了過去。
“你要去哪?”王揚問道。
瘦子勉強擠出一個微笑:“沒沒”
王揚緊盯瘦子,突然問道:“你最喜歡哪部電影?”
“什麼?”俊少年一頭霧水。
“發神經!”壯漢不滿地嘟囔了一句。
“你個傻x!”中年人一把揪住壯漢的破麻衣領。
“鬆手。”壯漢臉一沉。
瘦子在王揚的注視下臉部肌肉顫抖得更厲害了。
“隨便說一部也行,只要能說出一部就可以。”王揚逼近瘦子。
另外三人感覺到不對,一起看向瘦子。
瘦子突然推了王揚一把,王揚踉蹌一退,正好踩翻了醋碗,大半碗黑醋都結結實實地灑到了他的褲腿上,把一大塊布料打溼得透透的。
瘦子轉身狂奔,口中歇斯底里地喊著:“鬼啊!鬼啊!惡鬼上身啦!”
王揚顧不得擦拭,叫道:“快追!他不是現代人!”
————————————————
注:1“一代有一代之所勝”一說出自清代學者焦循,後為王國維丶胡適等繼承發展,認為文學時移世易,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專擅的文學種類。
2關於中古概念的使用在學界並非絕對,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魏晉南北朝時段的研究者習慣自稱中古,而近十年來,宋至明的學者也有用“中古”自稱的趨勢,這是對標西方漢學界iddle period的概念,部分學者把它翻譯成“中葉”,而非中古。
不過中古概念擴大化確實是個趨勢。比如去年在耶魯召開的第三屆iddle period cha,宋及宋以後的學者居然佔了一多半!時間段則定為220-1600年,設定得如此寬泛,雖說能打破壁壘,卻喪失了使用中古概念的深層含義。
3把文學侷限於詩詞小說一類有限的文學體裁的認知其實來源於西方近代literature代表的純文學觀念。我國自古便有廣義文學觀,章太炎釋文學言:“文學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按照章氏的說法,則文學兩字網羅者甚大。
今日少數古典文學研究之重鎮院系仍有秉承傳統而並重文獻學丶文字訓詁學丶史學等科目者,而非僅以純文學自限。
4中古是世家門閥的時代,截止到唐末,自宋以後門閥消亡,徹底開啟平民社會至於今。以黃河為比喻,中古就相當於黃河拐彎處,浪大流急,水情複雜。自此之後,黃河改道,風貌大變。坊間有一句傳言“唐之事近於古,宋之事近於今”,倒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中古的分水嶺地位。
不過這句話是一則學術謠言,傳謠者每每把這句話歸於陳寅恪,甚至還被引到論文裡去,也算咄咄怪事。陋見所及,陳先生沒說這句話。我猜測此則謠言的原型或許是劉伯驥先生在《宋代政教史》中說“唐之治近於古,宋之治近於今”。
總之,中古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其文明與野蠻,壯麗與黑暗,偉大與卑微,交織纏繞,不可分割,泥沙俱下,匯而成流。而觀察現代人跌撞到這個時代的巨流中,濺出朵朵浪花,最後形成滔天巨浪,則是一件更有趣的事。
我會盡量復刻當時真實的歷史環境,沒有秘籍神功,沒有氣運加身,就是一個現代人直穿波詭雲譎的南北朝時代,想要活下來,只能靠自己。
一旦涉及真實,那很多事情都變得不再容易。穿越不說別的,首先語言關就很難過。絕大多數現代人是聽不懂古音的,更別說和古人交流了。再比如說戶籍,我國古代的戶籍系統很是完備,黑戶可不好混。
為什麼一些稍稍嚴肅一點的穿越小說寫穿越,都要從主角繼承原主記憶,穿越幾年之後寫起?
因為如果開局白茫茫一片,實在不好處理。繼承記憶了嘛,那就簡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