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有人推動(第2/3 頁)
孔乙己”的故事從頭至尾敘述一遍。
這個故事講完了,劉太后不說話,薛媛唉聲嘆氣地說道:“聽這個故事感覺好壓抑,飯都吃不下去了。”
劉太后也嘆口氣說道:“是啊、好壓抑。”
然後緩緩說道:“安定城之戰後,譚相曾跟哀家奏報過小部隊的詳細情況,對陳恪的評價是有謀略,但運氣才是取勝的關鍵。”
“他以六百人偷襲定軍城,若不是那場突發的大風,小部隊可能全軍覆沒。”
“而定軍山峽谷一戰也是如此,若降下大雨,火攻計劃前功盡棄,小部隊立刻陷入律軍追殺的困境。”
,!
聽劉太后說這些,張出塵不以為然,任何計劃都有漏洞,小部隊躲在定軍山裡不動彈,也可能被律軍追殺。
但不可否認,陳恪的運氣確實好。
可從另一方面想,沒這個運氣,陳恪應該也有辦法解決面臨的問題,只是不會取得那麼大的效果而已。
她研究過,陳恪的打法很有特點。
他率小部隊進入定軍城,不是去偷襲律軍囤積的輜重,而是去綁架律邵宗。
因為陳恪明白,輜重一定有重兵把守,小部隊化妝成律軍也進不去。
而去城主府就不同了,沒人會想到他去綁架律邵宗。
陳恪的戰略很明確,綁架律邵宗,引誘馬師利進入峽谷,然後奪回秦關城。
他的打法一環套著一環,絕對不是心血來潮的蠻幹。
但這裡有個問題,不知律軍在糧草輜重未被燒燬的情況下,陳恪能否奪回秦關城,就算奪回秦關城,面對律軍主力的反攻會怎麼辦?
這是一件挺讓她好奇的事,但她沒問,因為時機未到。
但她想過,陳恪一定想到了這點,而且有辦法。
這是一套連環計,一環套一環地展開,直到取勝或者無計可施為止。
張出塵相信自己的判斷,但不敢否定劉太后的看法,知道劉太后不認為陳恪的謀略很高,所以也就沒在意他。
而出現這種情況也與曾樂行有關。
楊牧認為陳恪極有謀略,在給曾樂行的信中詳細說了自己的看法。
曾樂行信重楊牧,接受他的看法,也如實向李禎做了彙報。
可事後卻發現這裡有漏洞,一旦劉太后知道這件事,必然加重對李禎的猜忌。
於是安排心腹幕僚模仿楊牧的筆跡寫了一封信,再將這封刪刪減減的信交給了譚遠忠。
當譚遠忠看到信首寫到,“敬呈曾大將軍並轉譚相”後立刻接受了這封信,還將這封信上奏劉太后御覽。
得到這個訊息曾樂行就知道這事閉環了,派出心腹前去安定城通知了楊牧。
所以劉太后知道陳恪,卻不知楊牧對陳恪的評價,就沒將陳恪當回事。
但陳恪的膽大妄為讓劉太后關注他,今天一句“不生而養、一世難還”,讓她突然發現陳恪的利用價值。
劉太后不重視鶴翔書院那幫少年,可不能不重視太學院,那些太學生的金榜題名率很高,影響也大。
而國子監的那些生員們都是衙內,他們的態度將會影響那些貴族和高官的想法。
陳恪對他們的影響極大,從整齊的唸誦聲就能知道。
得到這個訊息,劉太后想到一種可能,陳恪的態度很堅定,太后與皇上就應該是最親密的母子關係,而她需要這種堅定的態度,不論是不是掌權,李禎都不能跟她翻臉。
這是一個堅實的保障,當人們都認定這層關係時,自己就可進退自如了。
而認定這層關係需要一個有聲望的堅定的倡導者。
陳恪就是這個倡導者,還得到胡緩和高適以及大多數國子監、太學院師生的支援。
但這樣還不夠,陳恪的名氣不大,等他辯經之後名氣再上一層,影響的範圍就會更大一些。
劉太后的想法明確了,讓薛媛帶張出塵進宮,用張出塵控制陳恪。
她是太后,陳恪是助講,兩人的身份地位相差的太懸殊,她不能親自出馬籠絡陳恪。
她有些著急了,因為聽說了那首“二郎神”,也知道柳乘風是楊國斌的外甥,還知道有人在大力宣傳柳乘風。
這首詞確實不錯,對喜愛詩詞的大興人來說,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會讓他立刻聞名遐邇,陳恪進行一百堂內涵深刻的講學,也不如一首好詩詞更有用。
在這一點上劉太后有些無奈,陳恪做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