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應該除之(第2/3 頁)
常繼祖深刻領會陳恪在預案中所說的軍民一家理論,親民政策貫徹得非常徹底。
這一幕很感人,但躺在馬車裡的陳恪卻未看見,為避免對上這雙閃著怒火的鳳眼,陳恪決定好好睡一覺。
他太累了,應該好好地睡一覺。
可腦子裡的事太多,閉上眼睛也睡不著。
就這麼思來想去,馬車來到林府的小巷口,被一群巡捕和天武軍將士擋住。
護送的御龍衛高喊:“我們是御龍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那個大嗓門的聲音比他高,“包大人、常將軍有令,不管誰要走進這條小巷都必須進行檢查。”
包拯非常擔心一件事,有人想趁災後重建混亂之機行刺陳恪。
他肯定,某些人不派出殺手,某陰謀集團也會這麼幹,某陰謀集團若是猶豫,某國和某叛逆集團也會這麼幹。
包拯說某國,但常繼祖知道指的是律國,而律國的南相律宗明就在京城。
這場暴雨讓律宗明決定撤出京城,而張儉卻勸他等等,“從這場暴雨中可以看出興國的應變能力。”
張儉這麼說,還派出大批手下出去偵查,知道了許多事。
興京人缺乏保密意識,他們有大才子陳恪、有大黑臉包拯、大紅臉常繼祖,這麼光榮的事一定要說一說。
在他們嘴裡,陳恪在暴雨的前幾天掐指一算就拿出了抗洪救災預案,在老天爺正醞釀是不是下雨時,陳恪就果斷提出建議,大黑臉包拯立刻下達了集合命令。
這個傳說已經挺玄奇了,更玄奇的是陳恪跳進水裡身堵潰壩缺口竟毫髮無傷,而跟著他跳下去的那些人只是累癱了、喝飽了,卻沒一個傷亡。
而其他十餘處缺口卻傷亡了上百人。
說到這興京人說話的語氣中都是神奇的,“知道嗎?陳助講堵的那個缺口是整個興河堤壩最大的一個缺口,而且水流最急。”
這件事確實很神奇,連律國的探子都認為確有神奇因素在內。
而後面的事就更神奇了,陳恪唱歌,“興河的水啊清又清,果我腹來解我渴,天上的雨啊似甘霖,孕育萬物福人間。”
堤壩上數萬人跟著他唱,聲震蒼天,老天爺聽見歌聲後甚是不好意思,急忙減少雨量,暴雨變成了綿綿細雨,又漸漸地停了。
這個傳說就太神奇了,但興京人相信這個傳說,數萬人齊聲高歌,現場經歷者多了,絕對沒有假。
而律國的探子也認為挺神奇,經過多方探聽肯定這個神奇後報給律宗明。
律宗明沉思半天說句話,“陳恪不能留。”
張儉嘆口氣回道:“如能為我律國所用”他提醒。
律宗明哼一聲回道:“他若來我律國,我把南相讓給他。”
他倒是求才若渴,表態將自己的位置讓出來給陳恪,還把肥祥找來探討這種可能性。
肥祥與陳恪是老熟人,兩人結識於定軍城,還一起鑽過山溝打過埋伏,雖是敵對關係但友情深厚,肥祥來到興京就去找過陳恪。
他倆喝過兩次茶,肥祥對陳恪有所瞭解,他不認為陳恪會投奔律國,坦誠道:“他對我律國倒沒多大敵意,認為都是炎黃子孫,只是兄弟分家而已。”
肥祥的這句話勾起了律宗明和張儉的希望,陳恪有投奔律國的可能性。
但肥祥的下句話卻打消了他倆的念頭,“可他認為興國是大兄是正統,律國想要徹底實施統一管理就必須向興國學習,否則很危險。”
肥祥再次重申陳恪的看法,律國存在民族反抗的潛在風險。
在這個問題上張儉完全贊同陳恪的觀點,還向律宗明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律興兩國勢均力敵,但我國確實存在多民族問題,這些民族不能融入契丹族,存在極大的隱患。”
張儉是漢人,不認為漢人會對契丹人的統治造成危險,因為漢人與契丹人已經融合了。
律國重視儒學,許多契丹人學習儒家文化,許多漢人在律國朝堂上當官。
而東北的女真人、渤海人和草原的蒙古人卻未能與契丹人融合,他們仍處於部落狀態,在文化上排斥儒學,在政治上敵視大律王朝,只臣服於大律鐵騎之下而已。
可當他們連結起來就不一樣了,陳恪說過這話,張儉認為他說的對。
可這事是他們回國以後考慮的事,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對付陳恪,在這個問題上律宗明和張儉意見不一。
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