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慕錢滬劇團》到杜行養老院進行端陽公益演出(第2/2 頁)
正副會長,陳遠中先生和他的弟弟,副會長陳運中先生,為我們講解端陽節的來歷以及關於這個隆重的節日的故事。
接著,身穿黑西裝,皮鞋鋥亮的會長陳遠遠中,向著老人們鞠了一躬,致禮,開始了他的濤濤不絕的講話。
各位前輩:“我非常高興的跟你們一起參加,慶祝端陽節的活動。”
“我現在在關公面前舞大刀,講的不好請見諒,請多多指教。”
? 他開始用男低音、標準的普通話講了起來。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
但遭到貴族的反對,最終在公元前278年,屈原在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划船打撈他的屍體並投入米糧,後來演變成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與天象崇拜有關,古代人們認為五月五日是龍昇天的吉日,因此有祭龍的習俗。
賽龍舟?: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划龍舟競渡,祈求平安和豐收。
?吃粽子?:粽子是用粽葉包裹糯米和各種餡料製成的食物,象徵著對屈原的紀念和對健康的祈願。
? 掛艾草和菖蒲?:人們在家門口或室內懸掛艾草和菖蒲,認為它們有驅邪避疫的作用。
? 佩香囊?:香囊內裝有香草、艾草等,可以驅邪避疫,保佑平安。
? 喝雄黃酒?:在一些地方,人們會在端午節飲用雄黃酒,認為可以驅邪避疫,保護身體健康。
? 掛鐘馗像?:鍾馗是中國傳統打鬼英雄。
? 躲端午?:一些地方有躲端午的習俗,即在端午節當天避免外出,以避邪氣。
副會長:陳運中接著哥哥的發言,繼續說著。
這些風俗不僅豐富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也寄託了人們對健康、平安的美好祈願。
紀念屈原: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
賽龍舟:祈求平安和豐收
吃粽子:象徵健康祈願
掛艾草和菖蒲:驅邪避疫
端午節起源於屈原的愛國精神。屈原提出改革建議,卻被流放,最終在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農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有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二十多個別稱。
是漢族、水族、納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作為節日,形成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就有農曆五月五日人們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記載。
端午節的起源,自古到今說法不一,主要說法有:紀念屈原說、迎濤神說(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為濤神)、惡日說、龍的節日說(即祭祀龍圖騰說)、夏至說。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主要風俗有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流傳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老人們似懂非懂的聽完了兩位會長的濤濤不絕的講解,原來吃粽子與紀念屈原有關,而且還是世界非遺的節日——中國的端陽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