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尋找長篇連臺本戲的劇場(第5/5 頁)
舞臺:坐落於廣西北路71號半汕頭路口濂溪坊,1915年2月揭幕,為早期話劇主要演出場所。先由李天然創立的沐塵社演出新劇《狠女婿》《薄情郎》等,稱“沐塵舞臺”。同年4月由周耕記接辦,改稱小舞臺。
半年後在翻造房屋擴充套件舞臺基礎上再改名“中華笑舞臺”,也稱笑舞臺。1927年6月起又易名“越郡笑舞臺”,專演紹劇。
是年包括此前的1924年,蘇州崑劇傳習所假座這裡演過崑劇。1928年上演時裝時事新劇《黎元洪》《黃慧如與陸根榮》。
晚秋站在外灘邊,望著對面燈火闌珊的陸家嘴,心中湧動著前所未有的堅定與期待。
經過數週市場調研的不懈努力,她終於將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裡每一個戲劇影視場館的角落都踏遍了。從歷史悠久的蘭心大戲院,再到那些藏匿於弄堂深處、充滿故事感的小劇場,每一處都留下了她探尋的腳步和敏銳的目光。
這份詳盡的調查不僅讓她對上海的文化演藝市場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慕錢滬劇團走向輝煌的鑰匙——精準定位與多元化發展。 每個場館的特色、觀眾群體的偏好、甚至是季節性的演出潮流,都被晚秋一一記錄在案,形成了一份詳盡無遺的“作戰地圖”。
回到劇團簡陋卻溫馨的排練室,晚秋將這份沉甸甸的“寶藏”展現在了團長錢殊和全體演員面前。她的眼神閃爍著光芒,聲音裡滿是激情與自信:
“從今以後,慕錢滬劇團將不再侷限於某一個固定的舞臺,我們要像秋風掃落葉般,席捲上海的每一個角落!”
在她的規劃下,慕錢滬劇團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場館巡演計劃”。
春天,他們在擁有古典韻味的老場子裡演繹傳統滬劇,讓觀眾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感受老上海的風情萬種;
夏日炎炎,則轉戰開放的現代劇院,推出結合現代元素的新編滬劇,吸引年輕觀眾的目光;
到了晚秋時節,正是情感最為豐富、思緒萬千之時,劇團選擇在有歷史沉澱的劇場,上演那些講述人生百態、悲歡離合的經典劇目,引發觀眾深深的共鳴。
而冬季,則是慕錢滬劇團最為大膽的創新時刻,他們會嘗試在戶外搭建臨時劇場,利用燈光、音響和特效,營造出夢幻般的演出環境,讓觀眾在寒風中也能感受到戲劇帶來的溫暖與希望。
這樣的嘗試,不僅打破了傳統劇場的界限,也讓滬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慕錢滬劇團的名字開始在上海乃至全國的戲劇愛好者中口口相傳。他們的演出票總是一票難求,每場演出結束後,觀眾的掌聲與淚水成為了對劇團最好的讚譽。
晚秋,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女子,用她的智慧與堅持,不僅讓慕錢滬劇團走出了困境,更讓滬劇這一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而這一切,都始於那個晚秋,她站在外灘邊,心中有底的那一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