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慕錢滬劇團在八仙橋茶樓演出《大英雄鄭成功》(第5/5 頁)
功收復臺灣之戰,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的事件。
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
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東平地區、赤嵌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絡。
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託”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
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
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在那個晨光初照的清晨,八仙橋茶樓內早已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陽光透過雕花木窗,斑駁地灑在古樸的桌面上,為這傳統韻味十足的空間添上一抹溫馨的金黃。
茶樓內,各式各樣的茶具排列得錯落有致,茶香與滬劇的悠揚曲調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而和諧的生活畫卷。
錢凱,滬劇名伶,身著華麗的戲服,站在茶樓中央臨時搭建的簡易舞臺上,正深情地演繹著《鄭成功》這一經典劇目。
他的聲音渾厚有力,每一個字都飽含情感,彷彿能穿越時空,將聽眾帶回到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他的眼神堅定而充滿力量,每一個動作都精準到位,完美詮釋了鄭成功那份不屈不撓、誓死扞衛家園的英勇精神。
臺下,觀眾們或坐或立,聚精會神地觀賞著這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有的老人手捧熱茶,眯著眼睛,隨著劇情的起伏輕輕搖頭晃腦;有的年輕人則拿記事簿,試圖記錄下這難得一見的文化盛況。
更有孩童依偎在父母懷裡,好奇地盯著臺上,或許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已經種下了對傳統文化熱愛的種子。
錢凱的妻子鳳英坐在角落裡,手中熟練地編結著絨線,偶爾抬頭望向臺上,眼中滿是驕傲與愛意。
她不時與鄰座的老姐妹們低聲交談,分享著關於錢凱的點點滴滴,從他在慕錢滬劇團的辛勤付出,到他在舞臺上那份獨有的堅韌與執著。她的笑容溫暖而明媚,彷彿能驅散一切疲憊與寒冷。
茶樓的一角,幾位資深的戲迷正熱烈討論著慕錢滬劇團近期的演出安排,以及錢凱在劇中的精彩表現。他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錢凱演技的讚賞,更對他那份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始終堅持自我風格的勇敢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
“錢凱啊,他不僅是在演戲,更是在用他的生命詮釋每一個角色,這樣的演員,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感慨道。
隨著劇情的推進,茶樓內的氣氛也被推向了高潮。當錢凱以一曲激昂的唱段結束全劇,整個茶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聲。人們紛紛起身,向這位用生命演繹藝術的藝術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那一刻,八仙橋茶樓不僅僅是一個品茶聽戲的地方,它成為了連線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樑,見證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勃勃生機與無限可能。
而錢凱,也在這樣的掌聲與認可中,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與發展滬劇藝術的決心,他知道,每一次的登臺,都是對這份文化最好的傳承與致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