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慕錢滬劇團在夏令配克大戲院演出《西施與范蠡》(第3/5 頁)
沉魚之美!
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其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後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溪。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諸暨,系一大方石,古樸蒼褐,上鐫“浣紗”二字。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
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雲:諸暨苧蘿山,有西浣紗石。《輿地志》、《十道志》、《嘉泰會稽志》亦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
錢盤春編創的 滬劇西施劇本
第1集 一語驚醒夢中人!為了范蠡的命,西施決定犧牲自己!
第2集
越諸暨苧蘿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稱西施,一作先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詞遂為美女之代稱。
西子病心而顰,村東醜女見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顰,富人見之,閉戶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
東施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此即東施效顰之典。西施常浣紗於水上,魚為之沉,故有沉魚之說,世人因名其溪。
越君勾踐圖復國,以吳王好色,乃用范蠡謀,徧訪國中美色,得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于都巷。
三年學服,乃獻於吳王夫差。吳王嬖之,日事遊樂而廢朝政,親佞幸而遠賢良,終至國破身亡。吳既滅,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浮西子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鴟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鴟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報(伍)子胥之忠。《墨子》曰:“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國者,世皆罪於女,惟西子例外,無人將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或三女之不幸?崔道融《西施灘》雲: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羅隱雲:“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王維《西施詠》雲:“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魚玄機雲:“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女神去相和。一雙笑靨才回首,十萬精兵盡倒戈。”
皮日休《館娃宮懷古》雲:“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盧摯《西施》雲:
“建姑蘇百尺高臺,貪看西施,杏臉桃腮。月暗錢塘,不提防越國兵來。吳王冢殘陽暮靄,伍員長文老樹蒼苔。范蠡賢哉,社稷功成,煙水船開!”
明姚綬詩云:“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一去姑蘇無復返,岸旁桃李為誰春?”今蘇州城西有館娃宮、一劍涇、玩月池、響屧廊、西施洞等遺蹟。
西施,子姓施氏,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諸暨苧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
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浙江省紹興南。
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與范蠡設計:“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於吳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
西施石刻像: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宴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範郎。
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
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
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