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慕錢滬劇團在淞滬會戰四行倉庫演出滬劇《八.一三》(第9/18 頁)
的事蹟創造的歌曲《歌八百壯士》,在當時廣為流傳,歌詞中反覆出現“中國不會亡”,就是將八百壯士看作堅持抗戰、絕不屈服的精神象徵。
因此,四行倉庫也就成了抗戰聖地。
政治和軍事協調?:
1937年,國共兩黨雖然已經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協議,但雙方在具體合作上仍存在諸多摩擦和信任問題。
八路軍並未被納入國民政府在淞滬會戰中的統一指揮體系。
? 實際效果和後續發展?:八路軍在華北地區採用的游擊戰術成功地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減輕了華東、華中地區的戰鬥壓力。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22萬人,傷亡9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0餘萬人,傷亡25萬餘人。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併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自衛抗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
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集中兵力準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
陣地開進:
後機密洩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宣告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數次會議
從盧溝橋事變後,統帥部為了應付“七七事變”後的複雜形勢,召開了數次會議,討論初期的戰略政略和各方面準備情況。
七七事變後統帥部會議:
7月11日
軍實先行籌備,準備將一部分德機械化師調往北方作戰,檢討彈藥糧秣儲備情況和新武器分發情況;
優先補充韓復榘的部隊,安撫韓復榘,穩定山東局勢;
通訊兵向北推進,切實掌握好北方情況。
戰火儲備夠二十個德械師三個月用,糧秣儲備有50萬人、10萬匹馬一個月份,正在購辦兩個月份的儲備。
黃河以北無儲備,首要任務是將以上糧彈儲備一部推進至黃河以北儲備。
7月12日
計劃派遣熊斌至保定,並向二十九軍承諾,如果需要子彈和軍實,中央將源源補充。
害怕二十九軍擅自妥協,華北進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
增撥第2師補充旅(後更名為獨立第20旅)一個團秘密進駐上海市區戰略要點(虹橋機場等);95師北上填防。
南方開始注意守好後門,並陸續調兵北上。
7月14日
十一日宋簽字認可日方條件,國民政府對北方可能喪失極度擔憂,同時覺得平漢、津浦路空隙過大,需要調兵北上;但不應全用德機械化師,應夾雜其它稍差部隊。
北方如不能堅守,長江封鎖就需要切實進行,開始撤除長江之燈塔、航標;海軍設立封鎖線,鞏固吳淞口陣地,江陰要塞強化,原定裝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裝江陰。
日方背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