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慕錢滬劇團在大華劇院演出滬劇《李鴻章與弼海清》(第4/9 頁)
嚴查湘軍的軍規軍紀,並規定將領要和將士們一起吃飯訓練。
彼時的李鴻章並沒有這種毅力,每天都借病推託晨練,但曾國藩並沒有縱容他,而在一番手段之後,使得李鴻章不敢再懶散。
1861年,湘軍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最終佔領了安慶,將鎮守在安徽的太平軍掃除殆盡。
但彼時的上海被太平軍孤立,需要一位擁有統帥能力的人物去上海招兵買馬組建軍隊。
千帆歷盡,終成名將:
就在此時,準備多年的李鴻章感覺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主動向曾國藩請纓,表示自己願意臨危受命,帶兵鎮守上海。
毫無疑問,彼時的上海危在旦夕,大多數的將領都不敢去,李鴻章的主動請纓再次讓曾國藩感到欣慰,最終向上級舉薦李鴻章去上海統領軍隊。
準備許久的李鴻章也沒有辜負這次機會,開始組建自己的淮軍,並憑藉著上級的資助和自己在當地的關係,很快便拉起了一支隊伍,開始了自己的統帥之路。
最終在一番準備之後,淮軍最終宣佈組建成功,在得到上海鄉紳的資助之後,淮軍透過7艘英國商船開始前往上海。
作為彼時我國最大的外貿省份,上海這個城市可謂是魚龍混雜,各個國家的勢力都在上海有著自己的商船和軍隊,想要鎮守住上海可謂是難上加難。
但李鴻章也遠非曾經可比,在曾國藩的教導下,李鴻章的帶兵能力同樣突飛猛進。
他明白想要做好一名統帥,就一定要上下一心,和士兵們走到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軍隊真正地發揮出戰鬥力。
儘管彼時的李鴻章每天都在練兵,但周邊的上海富商們對其並不信任。
他們大都依靠外國僱傭的軍隊去抵抗太平軍,根本不相信李鴻章帶領的淮軍能夠和太平軍抗衡。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和太平軍的幾次戰鬥中,李鴻章沒有找任何的外援,而是憑藉著自己6000人的淮軍和太平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在多次對拼中,李鴻章每場戰鬥都是身先士卒,親自站在戰場指揮,屢次擊退太平軍的進攻。
幾場戰爭的勝利,也讓上海當地的富商們認識到了李鴻章的不凡之處。
原本等著看笑話的外國軍隊也對李鴻章刮目相看,開始重視這名最近聲名鵲起的中國將領。
取得幾次勝利之後的李鴻章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開始購置英國戰艦上的洋槍。
將這些裝備配置到自己的軍艦上,並花費重金聘請外國的海軍教練去訓練自己計程車兵,學習他們海上的戰鬥方式。
隨著淮軍的名聲水漲船高,越來越多地加入到了淮軍的隊伍,李鴻章計程車兵也從原本的6000增加到了將近7萬,戰鬥力也發生了質的飛躍。
隨著淮軍的勢力逐漸地壯大,李鴻章的職位也在一路高升最終從曾經的翰林院編修變成了直隸總督,官居高位。
隨著淮軍為朝廷立下的戰功越來越多,李鴻章在朝廷上的地位也是突飛猛漲,哪怕是在外國軍隊那裡,李鴻章也同樣擁有著不小的名氣。
不僅如此,在對國外的文化有了大概的認識之後,李鴻章開始憑藉著自己的影響力開始引進西方國家的文化,包括鐵路和西醫。
也正是如此,我國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和第一家西醫院都是在他的努力下才得以出現。
儘管李鴻章所帶領的淮軍空前地強大,但卻依舊挽救不了清政府,彼時的我國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積弱已久。
在“甲午戰爭”中,面對外國海軍的精良武器,最終淮軍慘敗,為了保全自身,清政府最終答應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值得一提的是,在簽訂條約時,來自日本的海軍指明要求由李鴻章為清政府代表和他們簽訂條約。
李鴻章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曾集萬千榮耀於一身,也曾揹負國家的恥辱去簽訂條約。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確是具有大才之人,而且一些施加到李鴻章身上的罪責其實是不公平的,弱國無外交,他也同樣沒有辦法。
清朝末年,東三省因為日俄等列強的殖民威脅,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
而其軍政分離,民轄於兵的自我封閉體系,使得這種危機愈發嚴重,於是清政府開始著手改變行政體制,設立與內地相同的行省制度,由此來加強清朝政府對於東三省的管制。
於是在1907年4月,清政府正式裁撤盛京將軍,改由東三省總督接任,統管三省將軍事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