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老太傅(第1/2 頁)
蘇輕宛回驛館後,坐立不安,越是臨近年關,天氣越冷,風雪越大,驛館內的枯樹已積了一層厚厚的雪,素裹銀妝。
西南王尚未回驛館,西林永瑄也在宮中,蘇輕宛在屋內踱步,有人冒充她擊鼓鳴冤的事打亂所有的計劃。她心裡煩躁得很,青衣帶回訊息,宮門外已聚集許多學子,將士和百姓,靜坐雪中為淮南求一個真相。
“這樣下去,肯定會出事!”
越是靠近年關,皇上越想要一個太平,今天鬧出這麼大的事,皇上已有殺氣,蘇輕宛在女子撞死前還疑心過是不是皇上自導自演的,就是要斷絕他們平反的心。可那女子撞死後,皇上比他們還震驚,蘇輕宛就覺得事情撲朔迷離。
若淮南王之女沒有撞死在大殿上,事情未必會這麼嚴重,如今當場撞死,事態嚴重,事情只會越鬧越大。
皇上的想法不能以常人斷之,蘇輕宛要以最惡毒的心態去揣摩聖意,若她是皇上,她該怎麼做?平反是絕無可能的,他只會暴力鎮壓民意。
和談過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就算她恨皇上十二年前默許文官集團對淮南舉起屠刀也要承認一件事,對大宛而言,他是一個好皇帝。
她父王在世掌管四境大軍時,常為糧草輜重煩憂,朝廷雖也有淮南王嫡系的官員,勢力卻很難與陸首輔他們抗衡。糧草輜重總出問題,有時候送到前線的糧食都發了黴,北方打仗,打的就是錢和糧食。
若論驍勇善戰,西林和大宛的將士們都擅長作戰,比拼的就是錢和糧食,一方供應不上,戰局就會被扭轉。
她父王常常與將士們說糧草輜重的困局,說朝中的文官遠在京城這樣的錦繡窩裡,不知道邊境將士們的辛苦,因此常常從中作梗,甚至都盼著他們能打敗仗,或經常提起與大宛和談,從未想過西林的狼子野心,一旦和談,整個邊境線都保不住。
可皇上登基以來,西南王從未為糧草輜重煩憂過,皇上親征後更是有意壓制陸首輔為首的氏族門閥,推行的國策皆是利國利民的,在科舉舞弊案中更是重挫氏族門閥,增加寒門學子科考名額,鼓勵大宛百姓讀書科考,有些地方推行女學,也重視商貿,農桑。
他也不像先帝那般耽於享樂,大興土木,登基後以身作則,簡樸勤勉,這已是歷代淮南王心目中,最想要的明君。
偏偏,是他縱容文官集團,釀成了淮南血案,是蘇輕宛心中最痛苦的事。
若他是一個昏君,蘇輕宛不會那樣難受。
宮門口這麼多人靜坐示威,將士們是最好解決的,西南王在將士們心中威望深重,他可以驅散將士們,百姓們……只要殺雞儆猴便可驅逐,最難的學子們。
來年春日科考,如今京中匯聚著五湖四海趕考的學子們,他們飽讀聖賢之書,心思單純,一心一意想要科考光宗耀祖,為民謀利。出了這種事必然會激怒他們,他們的口誅筆伐必然會形成巨大的力量,逼著皇上重審淮南一案。
要麼鎮壓,要麼……翻案。
若他不想翻案,只能鎮壓。
蘇輕宛在驛館坐不住,披了大氅出門,青雲和青衣陪同她一起出門,去了城南呂家。呂家是曾出過兩任帝師,桃李滿天下,氏族門閥許多弟子皆是呂太傅門下,他辭官歸隱後,呂家的子孫除了長子在戶部任職,其他子孫都專研學術,不走仕途,呂家出了好幾名大儒,學子們進京後,許多人想拜在呂家所辦的學堂。
當年淮南慘案後,呂太傅也曾為淮南王掀起過一場大規模的學子游行抗議,聲討陸首輔釀成的血案,希望皇上明察秋毫,調查冤案。皇上初登大寶,沒有實權,呂太傅在陸首輔打壓下節節敗退,小兒子更是慘死街頭,母族舅家全族下獄,舅舅年近古稀被逼死獄中。呂老夫人半瘋,呂太傅被逼得告老還鄉。
他和陸首輔是同期進士,也是殿選中最受人矚目的狀元和榜眼,青年時也有過一段惺惺相惜的歲月,後來政見不同,漸有分歧,走向兩條不同的道路,他們鬥了一輩子,呂太傅始終壓他一頭,是最受人敬重的帝師,沒想到淮南案上陸首輔圖窮匕見,若呂太傅不懂進退,就要賠上整個家族,陸首輔終於扳回一局,把他的死對頭狠狠地踩在泥裡。
呂太傅是老淮南王的摯友,光是這一條,就足以讓他在淮南案中被陸首輔攀咬,打壓,死無葬身之地。
蘇輕宛深夜到訪時,呂家大門緊閉,兩盞燈籠在雪中搖曳,半明半暗,昔日鼎盛一時的門庭,如今清冷衰敗。
青雲叫門,遞出一塊玉牌,管家開門接過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