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聊齋卷六幻無窮,異事奇聞入夢中(第5/7 頁)
殺死在車中。隨行的幾百人,都驚慌逃散。潞王的弟弟聽說變故,急忙趕來檢視,看到哥哥已被殺死,憤怒至極,用佩刀刺殺哥哥,哥哥逃跑,弟弟追逐,兩人都死在路上。當時潞城縣令聽說變故,急忙趕來。看到潞王的弟弟死了,而哥哥逃跑,知道那是哥哥,抓住並嚴刑拷打。哥哥被迫認罪,被判死刑。
行刑前,一個壯士突然闖入獄中,撫摸著他說:“您不要擔憂,我替您去死。”他問:“您是什麼人?”壯士說:“我是聶政。”說完,帶著他出來。他來不及詢問。當時潞王正坐在便殿,壯士徑直向前刺殺他,潞王驚恐起身,壯士自刎而死。潞王的弟弟聽說後,又彈劾他放縱盜賊,他最終沒能倖免。
《戲縊》原文:
邑人某,年少無賴,偶遊村外,見少婦乘馬來,謂同遊者曰:“我能令其一笑。”眾不信,約賭作筵。某遽奔去,出馬前,連聲譁曰:“我要死!”因於牆頭抽粱黠一本,橫尺許,解帶掛其上,引頸作縊狀。婦果過而哂之,眾亦粲然。婦去既遠,某猶不動,眾益笑之。近視,則舌出目瞑,而氣真絕矣。粱幹自經,不亦奇哉?是可以為儇薄者戒。
《戲縊》白話文:
本縣有個人,年輕無賴,偶然在村外遊玩,看到一個少婦騎馬過來,對一同遊玩的人說:“我能讓她笑。”眾人不相信,約定打賭設酒席。這人急忙跑過去,跑到馬前,連聲大喊:“我要死!”於是在牆頭上抽出一根一尺來長的高粱秸,解下腰帶掛在上面,伸著脖子做出上吊的樣子。少婦果然經過並笑了,眾人也大笑。少婦離開已經很遠,這人還不動,眾人更加笑他。走近一看,卻舌頭伸出,眼睛緊閉,已經真的斷氣了。用高粱秸上吊,不也很奇怪嗎?這可以讓輕薄的人引以為戒。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對《聊齋志異》卷六故事的深度解析:
陰陽之道
在《周易》中,陰陽是基本的哲學概念。在《聊齋志異》卷六的故事中,陰陽的觀念可以體現在人物的善惡兩面、命運的起伏以及情境的明暗交替上。
例如,故事中的狐仙鬼怪,有些以善良的形象出現,幫助人類,這可視為陽的一面;而有些則以邪惡的姿態危害人間,此為陰的一面。人物的命運也常常在陰陽之間轉換,起初處於困境(陰),透過自身的努力或某種機緣巧合,最終獲得幸福(陽)。這種陰陽的變化和轉化,反映了事物發展的無常和變化的規律。
變易思想
周易強調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卷六中的故事情節常常充滿了意外和轉折。主角的境遇可能瞬間從好變壞,或者從壞變好,這體現了“變易”的思想。
比如一個原本平凡的人,因為一次偶然的遭遇與狐仙結識,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這種變化是不可預測的,正如周易中所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故事中的人物在不斷變化的境遇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道路。
因果報應
周易認為事物的發展有其因果關係。在聊齋的故事裡,善惡行為都會帶來相應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因),那麼他最終會受到懲罰(果);而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因),也會收穫福報(果)。這種因果報應的觀念,與周易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思想相契合,強調了道德行為的重要性和對命運的影響。
平衡和諧
周易追求的是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狀態。在卷六的故事中,雖然充滿了奇幻和超自然的元素,但最終往往會迴歸到一種相對平衡的結局。
可能是正義戰勝邪惡,恢復社會的安寧;也可能是人物在經歷了一系列波折後,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平衡。這種平衡的追求,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和諧秩序的嚮往,正如周易中所倡導的陰陽平衡、和諧共處的理念。
天人合一
周易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在聊齋故事中,有時人物會因為違背自然或道德規律而遭遇不幸,而那些順應天道、尊重自然和人性的角色,則往往能夠獲得較好的結局。
這啟示人們要敬畏自然、遵循天道,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才能避免災禍,迎來吉祥。
總的來說,用周易哲學來解析《聊齋志異》卷六的故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觀念和命運無常的思考。
三、用不同詞牌名的詩詞歌賦來解析《聊齋志異》卷六:
《沁園春·聊齋卷六》
卷六聊齋,幻夢迷離,異境妙呈。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