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搶修花園口決口(第1/2 頁)
韓復榘部第三集團軍自從在山東不戰而逃後就揹負罵名,官兵上下都深以為恥,所以在臺兒莊戰役期間打得十分勇猛,所轄第五十六軍幾乎全軍陣亡也釘在陣地上不肯後退一步,整個集團軍的師長、旅長級軍官不少都陣亡殉國。
官兵們本以為血戰臺兒莊之後就能洗刷掉這份恥辱,但孰料迎來的卻是直接撤編和分解兼併進中央軍的結局。
唯一留在第三集團軍編內的第十二軍也是缺槍少糧、員額不足,孤零零地被突出在鄭州這個對倭作戰的第一線,為身後的數十萬中央軍主力充當預警炮灰。
當初在臺兒莊沸騰起來的熱血早就被重慶的冷眼相待給涼得透透的了,第十二軍外圍防線計程車兵在發現“倭軍”朝自己發起攻擊後,幾乎是在甫一交火的瞬間就集體選擇了逃回城內。
歷史上,這支當年在臺兒莊和倭寇浴血死戰的西北軍部隊在1941年僅僅在鄭州這座堅城守了一天多不到兩天時間就全線潰敗了。
第十二軍的官兵們躲進城內緊閉大門,緊張地等待著“倭軍”發起攻城,但奇怪的是,“倭軍”在佔領外圍陣地切斷鄭州內外交通後並沒有選擇繼續進攻,而是就這麼安安靜靜地和自己保持對峙。
第三集團軍司令孫桐萱大為不解,他第一時間就把情況報告給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得到的回答卻只有“固守城池、靜觀其變”幾個大字。
就在國軍被困在城內時,傅秋濤親自帶領著四萬多名百姓來到了城東北三十里處的花園口黃河大壩上。
經過三個多月時間的辛勤勞作,豫東地區被淹沒的耕地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不僅積水全部排出,淤泥也都清理掉了,就等來年春天覆耕了,而前提則是——花園口堤壩缺口能在春汛來臨前被堵住。
花園口大壩缺口寬度達到了1.4公里,而且施工視窗期只有枯水期那段短短的時間,修復難度不小。
原時空的1945年時,國府為阻攔河北的八路軍主力南下決定搶修大壩,結果每次都無法在視窗期內完成全部施工任務,每次都不得不前功盡棄,最終歷時一年、前後三次才總算堵住了缺口。
國府在第一次修堤時只招募到了一千多名勞工,結果在當年春汛和秋汛之間的整整半年裡也沒能完成施工,打下的木樁被全部沖毀,第二次修堤時則招募了一萬多名勞工歷時四個月,照樣未能按期完工。
直到第三次,圍剿中原我軍的戰事已經迫在眼前時,被微操大師下了死命令的河南省府才招募了超過五萬名勞工參與施工,這次果然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修補成功了。
至於當地官員從三次工程裡頭吃了多少好處可就沒人知道了。
而無論傅秋濤還是趙驥都相信獨立師能比國府做得更好,他們和參加堤壩修復工程的數萬當地百姓都相信自己能一次性就完成任務。
河南當地百姓對修堤築壩是有著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的,傅秋濤提前就找來了不少老河工召開“諸葛亮會”討教經驗,制定出一整套詳細的施工方案。
老河工們給出的意見是在原殘壩缺口上打樁填充石頭,再用柳枝捆綁稻草、秸稈混雜夯土的“柳輥”加厚鞏固堤壩外牆的辦法來施工。
這套傳統補堤辦法的最大好處就是幾百上千年來早已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施工期短、成本較低,更重要的是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不用出動重型機械就能進行施工。
事實上,花園口的堤壩缺口在歷史上就是這樣修補好的。
最關鍵的是,現在的當地老百姓對修復自家門口的河堤是有著巨大的自發熱情的,而國府拖到1945年才決定修復河堤時,老百姓們早已在原來的黃河故道開闢了新田、安置了新家,對修復河堤存在著強烈的牴觸情緒的。
傅秋濤把四萬多施工百姓分作三班,晝夜不休輪流上堤作業,近三里寬的大壩缺口上頓時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青壯們在最前頭填石擔土,老人和婦女們則在後方運糧煮飯,已經升格為團級的獨立師輜重部隊也出動了全部四百多輛卡車來幫忙運輸物資。
而施工所需的柳條、石塊、秸稈、泥土等海量物資則是發動整個豫東地區數百萬百姓一人一人、一點一點用積沙成土的方式收集起來的。
修補自家門口的河堤對老百姓來說本就是件天大的好事情,再加上獨立師政工人員的宣傳和組織,人民的力量被最大程度的激發了出來,這種力量是異常強大的,強大得超出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想象。
依國府官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