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124集《妙法蓮華經》(第2/7 頁)
麼東西都要去求,那你只能永遠變成一個乞丐了。這個道理就在這裡。
也就是說,其實《法華經》是一個果地教。世間上只有兩個法是果地教:一個是淨土法門。它是他力門、果地教,因為名號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習成就以後,他把它濃縮到一個名號,叫萬德洪名。《法華經》也是果地教,它是自力門、果地教。就是你不斷地內觀真如,真如就可以釋放你無量的功德,它可以賜給你轉輪聖王、釋提桓因,它可以賜你人相莊嚴、見佛聞法。你學《法華經》,你在讀誦的時候,你在佛堂你什麼事也沒做,那憑什麼今天去聽經就有這功德呢?因為功德在你的心中,因為你啟動了真如內燻了。就是因為我們以前長時間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把內心說成:你這個人業障重,你的思想都是錯的,不能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們在權法的時候所教育的就是,我們的內心是罪惡的根本,但現在你的思考要改變了。內心之所以變成罪惡,是內心向外攀緣,它才變成罪惡,不是本質是罪惡,不是這個意思。你迴光返照,就是大富長者。
我們開始學《法華經》以後,當然,你理觀成就以後,你這個時候就不妨事修了。那就是理觀、事修變成一種雙向迴圈,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了。所以我們看到,在名字位、觀行位這兩個位置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少事少業的,就是向內觀照的。就是你慢慢體會這個《法華經》的本意,它的重點來自於內心的自性功德力的開顯。
辛二、重頌 分二:壬一、頌隨喜轉教功德;壬二、頌聽法勸人功德
我們看辛二的“重頌”。重頌當中把一念隨喜分成兩塊,一個是“頌隨喜轉教功德”,這個是屬於觀行位的隨喜。
壬一、頌隨喜轉教功德
我們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這個地方是校量功德。先找出第一個樣本,要校量之前的樣本。說假設有一個人,他在《法華經》的宣講法會當中,他聽聞《法華經》的時間可能短暫。短暫到什麼程度呢?只聽到四句偈,具有完整法義的四句偈。然後你聽完以後,因為你過去的善根,這個人就是善根強,他只聽四句偈就夠了,他產生了信解、觀照、隨喜。然後他告訴第二個人,第二個再告訴第三個人,一直到第五十個人,就拿第五十個人來當作比較的樣本。這第五十個人,當然他趕不上第一個人,法味漸薄,觀行漸弱。那麼我們就用第五十個人所成就的福德來跟後面的財法二施來作比較。
我們來看第二段。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盤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我們看財法佈施的功德。假設有一個大施主,他發心供養無量的眾生。發心多久呢?到對方滿八十歲。這過程中,“隨意之所欲”,這個是真正的佈施。諸位!佈施不是說你今天有三件衣服,多了一件,你把多的那件拿給別人。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他需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因為佈施,它之所以成就度,就是捨己貪愛。就是你最喜歡的東西,對方需要,你就把它給他。就是“隨意之所欲”,你滿足他心中所有的希望。他需要財富,他需要車子,他需要房子,你就給他他心中的願望,你先不要考慮你的需求,這個是真正的財施。
財施了以後,到了對方八十歲的時候,“見彼衰老相”,就年紀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呢?精神也衰弱了,牙齒也疏散,身形也枯竭了。這大施主一看,“念其死不久”,這個人可能即將死亡,這個死亡一到,那資財就沒有用了。所以這個大施主心中一轉想,欸,該開示他出世道果了。所以“即為方便說,涅盤真實法”,善巧地跟他講四諦、十二因緣,從苦集滅道當中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苦諦是從無常切入的,世間上再好的東西,用無常觀進去它就沒有價值了,因為再好的東西一定要永恆才有用。你看我們為什麼不讚美天上的彩虹——它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