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集《妙法蓮華經》(第2/7 頁)
就是我恨透你,娑婆世界我再也不回來了。它帶有點斷滅。因為無常故苦,就是說他悟入空之前帶有苦諦的思考。
這個苦諦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今生的經驗,痛苦經歷太多,所以他對痛苦的感受太深;第二個,他所接受的教育。他可能《阿含經》讀得很深入,對無常、苦、無我思考很深,所以他“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這種印象深刻以後,你要從《法華經》把他帶出來,很困難。你看佛陀講到最後的時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他根本不想聽了。他進入空觀以後,佛陀要把他從空觀拉出來,拉不出來。
諸位!貴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都沒辦法把他們從空觀拉出來,只能等待下一尊佛陀了。就是說,你這個空觀,要把你從空性拉出來,比較難。當然,如果你修《般若經》,你的空觀是:人生沒有什麼痛不痛苦了,因為它因緣生,它沒有自性,所以我就可以放下。這種人的空觀,他容易出來。
總而言之,如果你不從空觀出來,人生對你來說,那叫一個寂靜,你就談不上“菩提”這兩個字了,那你的人生只有破妄了,就沒有顯真這一塊。所以,《法華經》的目的是要把一個人從空性帶出來。就是說,你的法門都不用改變,你該幹麼還幹麼。你念佛,你不一定要執著只是淨土,你可以為了成佛而唸佛,你為了無上菩提而唸佛。你往生照樣得到,但是你未來的路一帆風順。
諸位!你最好知道一件事情,你現在所做的決定會影響到你的未來。如果你現在只想到往生,就是你所有的佛號的設定只到往生,好,這個佛號把你送到淨土去了。然後呢?然後所有佛號的功能全部消失掉。因為你剛開始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就是這樣設定的。雖然它是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對你來說是有量光、有量壽。“法性量等虛空,眾生髮心自小。”你一開始的設定,你就不是為了無上菩提來唸佛的,你為了你個人的往生。所以,當你往生以後,你看到別人他那個佛號對他的加持力還在,他從初地到十地如此的順暢;而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糟糕了!因為你所有的因地的修學全部沒有了。你的目標已經達成了,你變成要重新開始了,所有的東西要重新開始了。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注意你的因地。我們現在經常很後悔:早知道,我前生就怎麼樣。千金難買早知道!就是說我們看到,哎呀,別人怎麼樣。你從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就是調整你的因地。那麼你現在因地圓滿的時候,你未來的路就能夠走得很快,所謂的大白牛車。
所以,本經就是把那些人從空性裡面拉出來,從空出假。在因地增加他的智慧;在果地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在果地上讓大家對佛道羨慕。講到三世諸佛的權巧方便,所謂的八相成道、示現生老病死等等,把這個權巧方便收起來,開顯佛陀無量功德,無量莊嚴的法報二身,使令我們對佛道更加的好樂。能夠“增道損生”,增加我們的功德,減損我們生死輪迴的業力。“位鄰大覺”,位鄰成佛。
佛陀一方面講智慧來引導我們,一方面講功德來引導我們。“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做為釋迦牟尼佛的一個總結,三世諸佛出世一定要講《法華經》,否則他前面的方便門沒辦法收尾。就是說,佛陀為什麼在過程中會講這部經、這部經、這部經……而最後一定要講《法華經》做收尾?他如果不講《法華經》收尾,那就像本經說的,佛陀落入慳貪,佛陀沒有把最好的東西給眾生,而且對前面所開的方便門——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辦法做一個交代。所以,一期的化導,一定要會入法華,這個時候理觀事修圓滿。蓮花的譬喻的道理就在這裡。就是說,所有的修行,都一定有蓮花跟蓮子——理觀、事修,這樣才圓滿。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我喜歡的是唯識學。我那個時候有聽《法華經》,但是我最喜歡唯識。唯識的好處,它解釋因果很清楚:這怎麼回事?我今生沒有造這個罪,為什麼得這個果報?因為倉庫裡面有。唯識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個阿賴耶識的概念。就是,你今生不是承當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當你無量的過去的因果。這個就是唯識學。
你看唯識學的思想修的觀照是什麼?修無分別智。就是,看到因緣果報,我沒有意見,就是我不能動名言。“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當然,唯識學也有缺點。唯識學,你學完以後會覺得內心很沉重,你揹負無量的過去。這個生命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你要概括承受你過去的因緣,因為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