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41集《妙法蓮華經》(第3/7 頁)
入實”?《法華經》告訴你一個觀念:所有的法門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顯你自性的功德。只是剛開始佛陀沒有明確地說明,如此而已。這權法只是一個方便。所以從空性而悟入心性,這是一個從解脫道轉成菩提道的關鍵。如果你這個方法不會,你就只會解脫而不知道怎麼成佛了。等到你會歸到般若道的時候,就開始先萬行迴歸一心,然後再發起菩提願,一心緣生萬法,開始修方便道,修假觀,從空出假,這個時候開始莊嚴淨土、成熟眾生。
這是佛陀當初來到三界以後對弟子們的一個規劃,叫做兩階段式的教育,先成就解脫道,然後再對接到菩提道。
當然,這個是不得已的。理論上,從《法華經》的思想,你越早對接對你越好。為什麼有些人成佛快,有些人成佛慢?其實,我執影響的是前半段,真正法執影響的是後面兩大阿僧只劫。就是你這個人法執越重,你後面越難走。所以你看我們三大阿僧只劫,第一大阿僧只劫只是處理煩惱的問題,我執引生煩惱嘛;我們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處理法執的問題,就是你的智慧、你的胸量、你的格局、你的善巧。這個處理法執是很難學的,那要廣學無量法門,融會貫通。
以淨土宗來說,我們怎麼辦?我們怎麼樣把往生之道跟成佛之道對接?古德有一個偈頌說得好:“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權法跟實法。
我們先講權法。往生的人剛開始是要對比,因為“治亂世用重典”。就是你要思惟,三界的受生沒有你想象的這麼快樂。我們凡夫不可能去涅盤,所以我們來生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繼續輪迴;第二個,往生淨土。你只有兩種選擇。生命你是沒辦法拒絕的,那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你最好是趕快想清楚。你不要等到臨命終想,來不及了。就是說,反正你有一天會死亡,然後就是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個,把你今生所修的福報來生享受快樂,把它花完。這是第一個,來生的快樂補償你今生的辛苦,然後你第三生就危險了,就這樣子。這是你的選擇。另外一個就是,好,既然三界的快樂有過失,我不要了,我到淨土去。
所以,剛開始修淨土宗的人是對比的,你必須要很清楚地知道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這兩種果報體有什麼差別。這兩個果報體都有快樂,一個是有過失的快樂,一個是沒有過失的快樂,這是一個對比方式。“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沒有三界的生命,你照樣活得好好的,這是一個苦、樂的對比。
那這個地方當然會有法執:我這樣子挺好的!你現在這樣修是挺好的,但是你今天離開娑婆世界,你把娑婆世界定位作痛苦,這地方有問題。按照《法華經》的實法來看,果報沒有痛不痛苦,是你自己的問題,就是你自己有業力招感出來的。你看初地菩薩,釋迦牟尼佛來到人世間,他有痛苦感受嗎?他沒有感受。所以問題不在娑婆世界。諸位!因緣所生法永遠沒有錯,是我們的業力所招感。
那怎麼辦呢?我怎麼樣能夠厭離娑婆,又不障礙我未來的回入娑婆度有情呢?下面這句話就很妙了:“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娑婆世界,其實這種痛苦是唯心所現的,關鍵在這兒!這句話就夠了。
諸位!我們每一個修淨土宗的人,都希望能夠用厭離心離開娑婆世界。但是請你注意,不要留下後遺症。那怎麼辦呢?你就說,我離開我唯心所現的那個娑婆世界。我再講一次,諸位!你不是離開他的娑婆世界,你是離開你自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那個如夢如幻、那個影像的娑婆世界。沒有一個真正的娑婆世界讓你離開,你只是離開你自己的娑婆世界。這樣子,一點法執都沒有,就是“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其實按理論上來修法,這個偈頌應該倒著說,應該是“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然後再修“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應該要先回歸一念心性,先入實法,再修權法,叫做“稱性起修”。
所以諸位!《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你反正遲早要成佛,不管你願不願意。前面〈方便品〉講得很清楚了,世界上沒有阿羅漢這回事情,從凡夫到成佛中間的休息站都是假的,“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我不想成佛,我只想一個人在寂靜涅盤待著。對不起,沒有這個東西!就是你一定要成佛。所以,既然你別無選擇,那你就趁早為成佛做好準備。就是你必須要“權實不二”。
就是,我們雖然知道三界離開是必要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為未來的成佛之道做好準備。這就是為什麼學過《法華經》的人到了極樂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