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第60集《妙法蓮華經》(第7/7 頁)
隨所堪任”,所以才能夠用種種的譬喻來說法,所以佛陀先觀機才能夠去教育的。這個是權法。
我們看第二個,“開權顯實”。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所以,等到我們眾生善根成熟的時候,才真正地會歸到一心。前面是從一心而說三乘,最後由三乘再回歸到一心。到這裡,等於是整個〈信解品〉。
其實我們看〈譬喻品〉跟〈信解品〉的觀念,兩個都是一樣的,都是針對於鈍根,鈍根人,就是聲聞人,這純粹是聲聞人。聲聞人的有所得心很重的,所以他是先工作再回家。但是我們看,我們下一次開始講〈藥草喻品〉就不一樣,〈藥草喻品〉是佛陀在講完會權入實以後,正式講權實不二。〈藥草喻品〉它的觀念是認為,要先回家再工作,你最好的選擇是先回歸到一心真如,再來修一切的因緣法。當然,這個地方就牽涉到每一個人根機了。
總而言之,《法華經》的思想是“權實不二”。權法的重點是有所得,實法的重點是在眾生本具,你不會得到任何東西的,你所有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給你的,而權法是認為因緣給你的。你覺得,到底是“因緣給我的”比較能夠啟發我修行的意樂,還是認為說“你自己給你的”你比較能夠接受,這個就是個人去調整了,這是比例的問題了。但是我們先不談根機,從理論上說,你認為是你自己給你的,你會進步比較快;你要是認為因緣給你的,那你就是還沒有回家,還在打工了。當然也不錯,起碼你可以得到快樂、得到涅盤、得到往生。
所以,到底是權法的有所得,還是實法的無所得,這個地方怎麼調配?如果你這個人執著心很重,你一定要“因緣給你”你才要修行,那你就多花一點時間在〈譬喻品〉跟〈信解品〉;如果你覺得我可以接受“一切法是我自己的心現出來的”,我不用向外求,我不要因緣給我,你拒絕了因緣,那真如就要給你了。就這樣子。如果你能夠接受“我自己給我的”,那你就可以注意一下〈藥草喻品〉。我們下一堂課要講〈藥草喻品〉。
所以,一個是會權入實,先從權法入實法;一個是權實同時操作,這兩個大家可以做一個比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