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17集《妙法蓮華經》(第2/6 頁)
所以大眾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疑惑,既疑惑又期待。
諸位!如果我們只有疑惑、沒有期待,那你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急迫性:那沒事,我既然沒什麼期待,等佛陀出定再說吧。大家可以等。但是如果大家有所期待的時候又有疑惑,那大家就等不住了,所有眾生的心裡希望及時得到回答,因為他有期待。而佛陀在入定,所以,彌勒菩薩(代表大悲)就自告奮勇,代表所有的眾生起立,向大智慧的文殊菩薩請問。因為文殊菩薩代表大智。
彌勒菩薩代表眾生法界;文殊菩薩在佛陀入定的時候,他只好代替佛法界。當然,文殊菩薩也有困難,因為他雖然代表佛陀,但是他不能全部地代表佛陀,他要有分寸。所以文殊菩薩在回答這個問題:這道光明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並沒有從義理上直接論述,他把這一塊留給佛陀後面的〈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等等。他把法義的論述留下來,他用經驗傳承來解釋為什麼有這道光明。這個是文殊菩薩巧妙的地方。
這個地方的回答又到底有什麼不可思議呢?因為他引了兩萬尊佛。這兩萬尊佛是什麼不可思議呢?諸位!相同的時節、相同的名號、相同的說法、相同的利益!兩萬尊佛在同一個時代前後出世,都叫做日月燈明佛,而且都為實施權,開出三乘的法門,眾生成就三乘的果報,這件事情不可思議。這個因緣剛好被文殊菩薩趕上了,所以他就親自現身說法。
壬五、滅後通經同
前面說過佛陀的相同點以後,我們看看最後一科,就是壬五,滅後通經同。
這兩萬尊佛滅度、眾生聽了《法華經》以後,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看,當佛陀也是放光現瑞說《法華經》,弟子們聽了以後產生什麼變化。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盤。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文殊菩薩講完了兩萬尊佛出世說法、然後授記,為與會的對《法華經》能夠產生信解的授記。最後,“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盤”,進入佛陀的大般涅盤。佛滅度以後,諸位弟子聽了《法華經》。聽了《法華經》以後,就產生兩個不同的因緣。
我們先看第一種因緣。在佛陀滅度以後,第一個因緣是妙光菩薩做代表。妙光菩薩就是文殊菩薩的前身。妙光菩薩就一方面受持《法華經》,受持多久呢?滿八十小劫。他不斷地自己修一心三觀,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栽培增長自己的善根;一方面方便為人說法,令正法久住,讓佛種不斷。在說法當中,日月燈明佛——這個日月燈明佛就是兩萬尊佛的最後一尊佛,他有八個兒子,這八個兒子後來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爸爸往生。日月燈明佛往生以後,他們就師承妙光法師,就跟妙光法師學《法華經》,承蒙妙光法師的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說明他們的受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本經對於聽過《法華經》的人,他的生命產生兩個變化:
第一個,叫做“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般人如果沒有學《法華經》,你的菩提心是從因緣上建立:“悲眾生苦,哀聖教衰。”那從因緣上建立,有問題了。諸位!你記住一個觀念:不管什麼東西,你向因緣借過來,你一定要還回去的。“諸法因緣生”,但是下面也有一句話叫做“諸法因緣滅”。就是說,你的菩提心是因為看到眾生的痛苦而發起的。
我們佛教論斷事情,你這個事情怎麼來的很重要。因為,怎麼來的,會影響到這件事情是怎麼去的。你今天是因為眾生髮菩提心,你會很有熱情。但是等到眾生辜負你的時候,你慘了,你深受打擊!因為你剛開始的菩提心就是因眾生而建立的,所以它在你的心中扮演了主導的角色,你的心情一定會受眾生的影響。
這個就是從因緣上修行的問題:來得快,去得也快,就落入了生滅因緣。所以你這個菩提心就不堅固了。但是,如果你的菩提心是從內心的自性功德生起的,那跟眾生沒關係,真如本性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你看一個人的菩提心,他高興的時候很高興,哇!眾生要支援他,他高興的跟什麼一樣;眾生辜負他,他情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