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集《妙法蓮華經》(第4/8 頁)
必須要以佛陀才準,就是佛佛道同。
佛陀的道跟我們眾生的道不一樣。佛陀的道是有章法的,眾生道就不一定。你說,我上個禮拜遇到某甲,某甲對我笑了一下,結果兩天後某甲送我一盒巧克力。那你說,昨天我看到某乙,他也對我笑一下,我合理推論,某乙可能要送我一盒巧克力。你覺得這樣對嗎?不能這樣推論,是吧?因為眾生沒有章法。諸位!眾生的道不能講相同,因為眾生的道是業力跟妄想和合,各打各的妄想,各有各的業力,所以不能把過去當未來。眾生之道,過去不等於未來。但是諸位!佛陀不一樣。我們看佛陀的心態。我們前面講過,佛陀是怎麼來的?怎麼就有佛陀?為什麼日月燈明會出世?那是一個相狀。這個相狀怎麼來的?“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所以佛陀是同一個出處,佛陀都是從一念的真如本性而來,他們的出處相同。
也就是說,佛陀沒有業力,沒有妄想。佛陀的心中只有兩種東西:一個叫慈悲,一個叫智慧。因為慈悲,所以施設方便,滿足眾生的需求;因為智慧,所以他可以開權顯實,最後收尾。
所以諸位!這件事情從過去來推論未來,只有適用在佛陀身上,因為佛佛道同。佛陀A佛跟b佛,他們說法的章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先為實施權,再開權顯實,沒有例外。所以才能夠引用兩萬尊佛過去的相同,來印證現在的佛想做什麼。所以,這個地方,這個“同”也就佛陀適合。
庚三、引最後佛同分三
我們看以下的經文,“引最後佛同”,這個地方是重點了。
其實我們看文殊菩薩的說法,他講日月燈明佛及諸兩萬尊佛,前面的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佛是兼帶的,他要談的是最後那一尊佛,就是第兩萬尊佛。因為這一尊佛,文殊菩薩他親自有親近,他親自有參與,所以他可以說是現身說法。其實他要說的是第兩萬尊佛的事情。第兩萬尊佛,他就開出來了三段,分成過去、現在、未來,因為他所要表達的是這尊佛。來看它這個三段。
辛一、曾見事與今已同
我們先看第一個,“曾見事與今已同”。就是這件事情,這尊佛過去所做所為跟釋迦牟尼佛相同。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文殊菩薩就引最後一尊日月燈明佛,說,這尊佛沒有出家的時候做大國王。這個國王不是一般的國王,那是金輪聖王,統領四天下。他生了八個兒子,這八個兒子就各領四天下,等於是諸侯王。這個地方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因為釋迦牟尼佛也是出家之前娶妻生子,雖然他生了一個兒子,日月燈明生了八個兒子。總而言之,都是有娶妻生子,這是相同了。
這八個王子可以說福德自在,各領四天下。這個日月燈明佛在家的時候,他是把天下分給八個王子去管理。後來,“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日月燈明佛是先出家了,出家以後他成就佛道,成就佛道以後當然就為眾生說法了。這個就省略了,因為,如果沒有對眾生說法,這些兒子怎麼會出家呢?他為眾生說三乘的法門。說完以後,這八王子就捨棄了王位,也隨日月燈明佛出家,而且是發了大乘菩提心。
那麼他們做什麼事呢?一方面“常修梵行”,第二個“皆為法師”。
這個梵行就不是一個狹義的持戒了,就是身口意有一種調伏、止觀的力量,有戒定慧的力量來調伏煩惱,就是廣義的持戒了。這個是講自利。
一方面弘揚佛法,續佛慧命。這個是講利他。
為什麼他能夠這樣做呢?“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這就有大乘善根。引這尊佛同的意思就是說,日月燈明佛也是跟釋迦牟尼佛有相同的經歷,也是娶妻生子,然後出家成道,然後說三乘法門。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這些王子出家以後,後面的表現是不可思議的。它的重點,就是“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這個指他的大乘善根了。
諸位!我們善根有三種:一個是人天的善根,一個是二乘善根,一個是菩薩善根,我們一般說五種種性。其實我們走到今天,從因緣所生法,每一個人已經不一樣了,不能強求了。我們不是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嗎?是啊,本來清淨,現在已經變得不清淨了,因為無量劫來環境的熏習。現在變成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