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集《妙法蓮華經》(第2/8 頁)
得智難明。比方說佈施,我們只能夠說,合理地推論,佈施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我們頂多推論到這樣。如果有一個小女生,她在旁邊摘了一朵花供養佛陀。你問佛陀說,那這是一個什麼因緣?佛陀可以講說,她為什麼供養佛陀,因為過去生怎麼怎麼的;供養佛陀以後,經過無量劫以後,因為這個動作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佛陀可以把所有微細的因緣講得清清楚楚。這件事情只有佛陀做得到,等覺菩薩都做不到。所以等覺菩薩不能制戒,因為戒法牽涉的是緣起法。等覺菩薩只能夠說,我持戒可以成就功德,我破戒是過失,但是他不能夠微細地說,你犯這條戒應該怎麼懺悔、懺悔到什麼程度。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念的生相無明。佛陀對無量的世界當中下了幾滴雨都很清楚,所以他叫做世間解。他把整個緣起的差別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在因地裡面修假觀,十法界十如是,所以他果地的時候通達一切的緣起相狀。
第七個,無上士。就是佛陀的功德已經超越九法界之上,最尊最貴,再無有上。就是佛陀已經圓滿了,沒有更圓滿。
第八,調御丈夫。這個是約利他了。佛陀有無量的方便力,能夠善調一切眾生,使令眾生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已種善根令增長,乃至於已增長令成熟,近成熟者亦令脫落。佛陀能夠普門示現。
你說,雖然我沒有生長在佛世,但是我也可以學佛,我也可以學《法華經》啊!那不一樣。因為佛陀說法叫“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可以為當機眾安排個人化的佛法。就是說,你聽《法華經》,要怎麼聽對你最適合?我們作為法師,沒有普門,就一個門,就一種說法。你接受多少,我們也沒辦法,我們盡力而為。但是你要當面聽佛陀說法,那就不是這樣了。佛陀講出一句話,每一個人聽到他自己相應的,叫調御丈夫。佛陀的功德那叫做無量無邊的門,來攝受無量無邊的眾生,他可以開各式各樣的門。
第九,天人師。佛陀是一切人天乃至於三乘聖人的導師,他能夠引導大家繼續進步。
第十個,佛,指的是覺性。所有的功德一開始是怎麼來的?就是智慧。你沒有覺悟,那所有的東西都是人天福報了。所以,追根究底,所有的無量功德、無量的普門示現,都是因為他一念的覺悟。
第十一,世尊。這是一個總結了。因為具足以上的十種德號,所以為一切眾生所尊重讚歎,就是世尊。
這個是講到佛德殊勝,這是第二種殊勝。第一個是時間殊勝,第二個佛德殊勝。
第三個,是說法殊勝。佛陀出世當然不是為了顯神通,而是為了說法。那麼,這個日月燈明佛是怎麼說法呢?他是分兩塊:
第一,“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講,佛陀是先講《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佛陀是先入三昧當中,現出千丈的盧舍那身,演說正法。就是這個法沒有雜質,就是純正的法門。佛陀是怎麼證悟的,就直接講出來,不用施設方便。
這個《華嚴經》是初善、中善、後善。這個地方兩說:第一個,從《華嚴經》的體裁,初善就是序分,中善就是正宗分,後善就是流通分,三分;第二,從眾生的受益,初善就是眾生(這些菩薩)聽了以後,聞法信解——產生信解;中善就如法修行;後善就是究竟圓滿。每一個人聽經以後,他有三個層次的受益。
《華嚴經》的特色是“其義深遠”。當然,《華嚴經》沒有什麼施設方便,《華嚴經》就等於是把光明跟相狀合起來,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它完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個義理是中道的實相的義理,所以深遠。“其語巧妙”,同樣是“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但是佛陀面對十地菩薩,他的說法就有不同。就是說,一心真如,落實到初地的真如是怎麼真如,二地是怎麼真如,乃至於十地是怎麼真如。我們上次講過,同樣的中道實相,十地菩薩表現出來的相貌是有淺有深。同樣是真空妙有,但是它內涵的深廣還是不一樣的,所以佛陀也是巧妙地應機說法。總而言之,整個《華嚴經》是“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它沒有這些三乘的方便法門,完全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
講完《華嚴經》以後,佛陀就知道該是面對凡夫的時候了。佛陀就把這個千丈的盧舍那身收起來,開始怎麼樣呢?從本垂跡。就現出了丈六比丘相,來到我們娑婆世界,跟我們一起成長。就施設三乘的方便: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