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18集《妙法蓮華經》(第2/9 頁)
,諸佛的清淨國土。諸佛國土當中,有眾寶的莊嚴。這莊嚴當中有青色的琉璃,有透明的水晶色等等,這都是由光明所照射。看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把清淨的國土發揮出來,他只是講到有這麼一個清淨的國土,然後就沒了。佛陀並不是想發明這種清淨國土,佛陀更多的是想要說明五濁惡世的修學情況,所以清淨的國土就講這麼一段就沒了。
先講六道凡夫、講清淨國土,再看這個汙穢國土所發生的事情(後面全部都是汙穢國土)。“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在五濁惡世,雖然眾生有業力,但是你可別忘了,眾生無量無邊的業力當中,他過去可是有各式各樣的善根。這個善根就招感佛陀的出世。有天人、龍、神這個八部鬼神等等來供養佛陀,表示佛陀出世了。
佛陀出世以後做什麼事呢?當然是說法。“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佛陀在說法之前,一定要示現成道。這個“自然”不是說自然外道,其實修行也是要靠因緣。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法,方便道叫做加功用行。你在趨向成佛之道,要修習六度法門,當然主要是止觀,禪定、智慧,那這個就是要因緣。但是你真正成佛的時候,不是因緣。所以這個成佛很奇妙,你成佛以後那個功德是你自己自性顯出來,叫“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成佛很微妙。你在努力過程當中是靠因緣的修行,但是你真正成佛以後,你所有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全部是你自己的東西。因緣只是把它開啟出來而已,它只是借假修真。《金剛經》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就是因緣跟心性有什麼關係呢?它說你現在在此岸,要到彼岸去,你要坐船。船當然跟彼岸沒有關係嘛。但是,你沒有坐船就到不了彼岸。而你到了彼岸以後,這個船就不需要了。這樣你們聽懂嗎?就是說,我修的佈施是一個因緣,但是你成就佈施波羅蜜,真如三昧出現的時候,那跟因緣沒關係。就是說,我們成長過程需要船,但到彼岸的時候,這個彼岸本來就在了,你只是坐船到達而已,所以叫“自然成佛道”。就是說,成佛以後,所有的功德全部是自性的開顯。
成佛以後有三身:“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這個是功德報身,無量功德、無量相好。“如淨琉璃中”,這個琉璃是透明的,無形無相,這個表示法身。法身是一個理體,無形無相。“內現真金像”,這個是應化身,從琉璃當中,隨眾生的因緣現出一個身相。眾生的生命是八十歲,佛陀示現也要差不多八十歲;眾生的身高是多高,佛陀也要差不多那麼高,他必須要隨順因緣來顯現。
佛陀出世以後,說的第一件事情叫做“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說《華嚴經》,直接說圓頓法門,開導根熟菩薩成就法身的功德,成就十地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佛陀說的第一個法。
再看第二個。佛陀開始教授三乘的弟子。
先看二乘。“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在每一個佛陀教化的國土,有很多人是發出離心的。聲聞眾的修行,核心思想就是苦諦。因為他不斷地觀無常,所以他的結論是:三界是痛苦的,是要消滅的。在佛光的照射之下,“悉見彼大眾”,聲聞人就廣修四諦十二因緣而趨向涅盤。“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不但修四諦十二因緣,還嚴持淨戒。這個是聲聞眾。
再看菩薩眾。“又見諸菩薩”,菩薩的心跟聲聞不同,聲聞是從苦諦切入,菩薩是從道諦。菩薩說,三界沒有什麼痛不痛苦,三界就是讓我能夠積功累德的,我要借三界的因緣來成就六度的功德。他從道諦直修。那怎麼辦呢?就修佈施、持戒、忍辱,利用生命在的時候趕快積功累德。這些人有多少呢?“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都是由光明所照射。“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修四禪八定,收攝身心,寂然不動,“以求無上道”。這個是說,菩薩不但是散亂心修習福德資糧,也開始收心為修習禪、智慧做準備。“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大乘的智慧跟小乘的智慧不一樣,小乘的智慧是無常、無我;大乘的智慧是法本無生,一切法本來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 “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一方面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一方面以菩提心來演說佛法,來教化眾生。
我們看文殊菩薩解釋他土六瑞跟彌勒菩薩在發問的時候不太一樣。你看彌勒菩薩,他在問的時候(我們回顧一下),他很少提到那一道光明。他就扣著因緣所生法:有眾生法界,有聲聞法界,有菩薩法界。菩薩法界他開的很多了,廣修六度。但是你看文殊菩薩回答的時候,他善知佛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