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11集《妙法蓮華經》(第4/6 頁)
果報現前,我沒有任何意見,我就認命。這是唯識的概念。這樣講也是類似真如本性的入定,六根也是收攝的。
當然,從本經的《法華經》的思想,那你這樣太消極了。
面對業力的時候你不表達意見,業力自然會沉澱。它就怎麼樣?“破和合識,斷相續心。”這個破和合識破的第八識。所以你看有些人,他那個生死業力很熾盛,因為他一天到晚跟它互動。你只要跟業力互動,那第八識的轉動就很強烈。有些人他的業力很淡薄。不管快樂痛苦,你的心淡薄,業力就淡薄。修無分別智,當然是減少生死業力了,但是這樣也很可惜。
《法華經》認為,你應該是歷事煉心,把順逆的境界轉成真如本性的歷練。它是透過內觀,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過這種業力的衝擊來強化你的清淨心、菩提願。空假中三觀。
這樣講就更積極了。我不是不表示意見,我能夠把你的力量用來增長我的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他整個人生就是一場歷練。這是第二個概念。
我們看淨土宗。淨土宗的重點在臨終正念,千念萬念在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正念有兩個條件要現前:一個叫做都攝六根,一個叫做淨念相繼。就是,第一個,佛號要現前;第二個,正念要現前。你只有佛號現前,正念不現前,那也沒用。
你這個正念要現前,就是你的心是內觀的,是內收的。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的心只要開始活動,這個人就沒救了,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因為他的業力沒有沉澱下來,他業沒辦法帶。一個淨土宗的人,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力必須在沉澱狀態,一定是要可攜帶式。就是他業力不能活動。業力不能活動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動。這個在淨土宗很關鍵!你只要是“仁者心動”,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號就是經不起業力的衝擊了。
所以這個入定是最關鍵。就是說,真如本性是眾生本具,沒錯!但是對你來說,你要讓它現在其前,你的心必須要內收。所以古德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整個《法華經》的一心三觀,它是要啟動內觀。就是說,你今天要處理任何事情,按《法華經》的妙法的思想,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法裡面處理。那沒辦法處理,那人生就沒辦法處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來處理,對我們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識,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髮生什麼事,你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這個就是成佛之道。你今天要站在一念心性,你必須要讓一念心性現前,做法就是內觀。
諸位!我們以前犯什麼毛病?我們以前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結果找來找去,答案就是人生無解。因為你要去找答案的時候,人生就沒有答案了。因為你這是攀緣心,你啟動了第六、第七意識,你跟業力打成一片了。這是整個輪迴的大忌。你千萬不能跟業力產生互動,這是一個基本思想。我們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動,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內觀。就是,發生事情,啟動你內在的觀照,你就有答案了,這個業力就會很快過去了,它不會產生一種相續。
所以這個入定瑞,在整個妙法的現前這一塊,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將現前。
己三、雨華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佛陀入了無量義處三昧,就是入了一心三昧或者講真如三昧,把萬法會歸到一念心性。這個時候,身心寂然不動,天空下了四種花:第一個叫曼陀羅花。曼陀羅花翻成中文叫舒適,摩訶曼陀羅花叫做大舒適,產生廣大的舒適。曼殊沙花是柔軟的意思,摩訶曼殊沙花是大柔軟,廣大的柔軟。有這四種花散在佛上及諸大眾。
諸位!請看這段經文。散不只是散在佛陀上面。一般佛陀說法的時候,我們大眾身上是沒有花的,聽眾是沒有花。但這個地方很奇怪,佛陀入定以後,這個花散在佛陀的身上,也散在一切眾生的身上。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了。
這個花表示什麼呢?古德解釋,花表示成佛的因地。你看我們都是先有花才有果,是吧?按照蕅益大師的意思,這個是成佛的四種因,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功德即將在我們眾生開顯。因為《法華經》的特色是從理觀的佛性來建立成佛之道,它不像《華嚴經》從事修的功德來建立成佛之道,那凡夫就沒有分了。
這個花為什麼凡夫能夠有分呢?因為它強調因地的佛性,佛性的理觀。你只要修一心三觀,不管你修得好不好,欸,你的心中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