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38集《妙法蓮華經》(第1/8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七十九面,我們看庚二的重頌。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尊者授記成就應身佛的一個相貌。這個授記的時間點為什麼一定要在舍利弗尊者開悟以後呢?我們做一個解釋。
天台智者大師把學佛分成兩大塊:一個叫般若道,一個叫方便道。基本上般若道跟方便道的共同點就是,你要安住一念心性,就是真實的法。我們講過很多次,真實的法它不能有變化,它必須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它本身不能是一個修來的東西。你說你心性是修來的嗎?不可能。空性是修來的,假觀是修來的,心性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諸佛只是覺悟了這個真理,不是把心性給創造出來。所以一個人怎麼叫成就般若道呢?他首先一定是迴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清淨本性,在那個地方安住。這個地方就是般若道的基礎。所以,在一心三觀當中,一心叫做實法。
當然,你也不能老是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你就執理廢事了。所以你要怎麼樣?要操作權法。什麼叫權法呢?就是空假中三觀叫權法。當我們在一念心性安住以後,用空觀的智慧,用無常、無我的智慧調伏心中的愛取,一直到破了我執跟法執,入了初地,這個般若道就完成了。
所以諸位,我們雖然瞭解《法華經》,但是我們剛開始修行,還是在一念心性裡面做權法的操作,偏空性這一塊。因為很簡單,我們的重點目前來說是解脫道,是出離生死。所以,般若道在智者大師的定義,叫做智慧引導慈悲,它的主導性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它把慈悲心暫時收攝起來。它是以智慧引導慈悲,因為它必須要先完成三界的出離解脫道。
那麼二乘人,他們因為無常、無我的智慧,他的權法下得很深,所以他只是法執重。他一旦聽過《法華經》,能夠會歸心性的時候,基本上他就從別教的初住直接升到初地。所以,不管舍利弗也好,乃至於後面的目犍連尊者、須菩提尊者等等也好,只要他在《法華經》這一關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會歸心性,覺悟以後,那麼他一念心性的即空及格了,他般若道及格了。而我們就算《法華經》讀通了,實法妙,權法妙,但對我們來說,我們空觀的權法太薄弱,所以我們要補修空觀。
聲聞人空觀已經圓滿了,他是差在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他這一關實法補上以後,他般若道及格。他後面要做的就是一念心性即假。這個假觀要走兩大阿僧只劫,就做兩件事情。就是說,菩薩一旦般若道走過以後,就走方便道,這個時候以慈悲引導智慧,就相反了。因為他已經走出了三界的解脫,他身心世界的煩惱障、業障、報障已經脫落了,所以他必須怎麼樣?做兩件事:第一個淨佛國土,第二個成就眾生。所以他這個以後就修假觀了。
諸位!假觀我們在前面說過了,假觀的特色是什麼?就是相狀。整個十法界十如是,第一個就是相狀。凡夫當然是取相,凡夫就在相狀裡面起顛倒,落入一個三界的因緣果報。菩薩也善用相狀,他必須發願創造一個依報的相狀、正報的相狀,來招感跟他有緣的眾生。極樂世界也是靠相狀來帶動。你看《觀經》,佛陀告訴你蓮花觀,要作蓮花開合想。你那個蓮花,你坐在蓮花裡面,蓮花一關就是你跟娑婆世界因緣結束了,然後,“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到極樂世界,蓮花又開啟,看到佛陀放光攝受你,為你說法,乃至於各式各樣的鳥類為你說法等等。所以它那個蓮花一開一合,表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都是用相狀來攝受的。
也就是說,當菩薩入了方便道,這個時候就是開始成就國土了。成就國土,當然他先發願,然後修行,然後招感有緣眾生來跟他一起修學。壽命結束了,這個時候他把他過去因地的願力跟修行都用完了,他接下來再重新發願,重新修行,再創造下一個國土。所以菩薩的方便道就是不斷地發願、修行、成就國土;然後國土結束了,再發願、修行、成就國土。他就在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當中不斷地進步,直到他圓滿佛道為止。這個就是般若道。他要走多久?般若道走一大阿僧只劫;方便道走兩大阿僧只劫,就是修假觀。
也就是說,舍利弗尊者他本來是證得阿羅漢,所以他空觀成就以後,再會歸到一念心性,所以這個時候就開始(天台說的),從空出假,開始要規劃國土。聲聞人他對假觀是薄弱的,所以必須有佛陀的印證給他信心,給他一個方向,所以佛陀給他授記。一方面鼓勵他,一方面給他一個方向。
庚二、重頌分二:辛一、頌上長行;辛二、結示稱歎
我們看重頌,重頌當中分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