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77集《妙法蓮華經》(第4/7 頁)
的佈施跟真如互動。你為什麼持戒可以成佛?你的持戒跟一心真如要產生互動,你要從一心而發起清淨心菩提願去持戒,你才會成佛的。
所以,一佛乘的因,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成佛很特別,成佛的因地是依法身而安立的,沒有一尊佛的因地是差別。如果說你會權入實,我也會權入實,而你會的實跟我的實不一樣,不可能!所以諸佛的因地,成佛的正因,十方諸佛安住在同一個一心真如,因地相同。
所以因地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清淨心,離相的清淨心。不管你修什麼,剛開始是攝用歸體的。所以從成佛的正因來說,你修什麼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這個法門是不是會讓你成就清淨心,這是一個成佛的因地。
成佛的果地就不一樣了。我們前面說過,因地是會權入實,強調實法;成佛的果地,那叫普門示現,那就差別了,強調菩提願,強調應身佛。依止清淨心,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每一個人各發各的願。所以每一尊佛就各有各的佛身,有自己招感的國土,有自己招感的眷屬。你可能壽命一百年、一百劫、一千劫,你有你當時應身的教化的地方。
所以我們一般成佛,我們不約法身佛,因為法身佛是因地,那是一個基本功而已。成佛指的是應身佛,你要有正報的莊嚴,正報的佛身,你要有依報的國土,你要有跟你學習的眷屬等等。
所以這個地方,簡單地說,蕅益大師用一句話就把它因果貫穿了——妙因妙果不離一心。成佛的因也是一念心性,但是他這個一念心性強調的是本體,強調清淨心。成佛的果強調的是菩提願。你為什麼成佛?你是從一心所發起的菩提願,所以,你把願給滿足了你才能夠成佛。所以若因若果都是講一心,只是一個是講清淨心的本體,一個是講清淨心的作用。
這個地方把這個古今會通一下,就是說,自古至今,就是先成就法身的因地,再成就應身的果地,沒有例外。就是說,你成佛靠實法,成佛的因地靠實法,成佛的果地靠權法。就是各有各的方便,你發你的願,他發他的願,各修各的因緣。
寅二、會弟子古今 分四:卯一、本結大緣;卯二、今住聲聞;卯三、結會古今;卯四、釋未來疑
我們看,這些法師如今都各自成佛了。那麼弟子怎麼回事呢?弟子變化就多了。因為弟子那個時候是凡夫,凡夫有輪迴,這個變數就太大了。我們看看弟子聽完《法華經》以後有什麼樣的結果。它有四段。
卯一、本結大緣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聽法的弟子,在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的時候,“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聽聞《法華經》以後,每一個人都發菩提心了。所以諸位!如果你只是內觀真如、成就清淨,你《法華經》的善根只是成就一半而已。清淨心以後一定要發起菩提願,一定要落實一種事相的因緣,而不只是理想化的、離相的、清淨的本體而已,這只是基本功。
所以,清淨心跟菩提願這兩個是不可分開的。當然,我們剛開始偏重清淨心,菩提願是後面偏重,但是在修的時候兩個都要具足。就是說,剛開始聽《法華經》的時候是清淨心、菩提願都具足了。
蕅益大師在這段的時候,他講一句話很重要,他說:三乘初心,不愚於法。就是說,三乘的人成就道果,雖然他可能成就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道果,但他們最初的發心有很多很多都是依止《法華經》。那麼依止《法華經》成就一心真如清淨心、菩提願以後,怎麼又變成權法的功德了?因為退轉了。這後面會說。佛說明了,《法華經》一退以後,就落入了三乘的果地。不過沒關係,三乘的果地,你只要遇到佛陀出世,佛陀會幫你會權入實。所以,一旦聽聞《法華經》以後,他就怎麼樣呢?他有可能落入三乘的功德,就是退轉。這是就退轉義來說。
卯二、今住聲聞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三乘初心,不愚於法”,這個包括菩薩乘,但是這個地方特別講聲聞乘。就是說,這些聲聞弟子一開始發心都是發菩提心,安住清淨心,但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退轉了以後,就證得阿羅漢果。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佛陀的錯,因為佛陀在今生也經常教化他們無上菩提的法門。比方說佛陀沒有講《法華經》之前,講大乘的方等時、般若時,但是弟子們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